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57篇
体育   53篇
综合类   35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本文提出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应贯穿于病程的各个阶段,最好是在神志清醒、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的前提下,在危险期度过后的1-2周同就开始进行综合的早期康复治疗。作者的临床实践表明,康复治疗实施得愈早,则有效率愈高,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发病后的半年内。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脑卒中痉挛性瘫痪采取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的效果。方法 58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取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采取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3.
探讨有氧运动训练与针刺穴位的减肥方法对中老年大鼠血瘦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其他生化指标的变化关系.选用32只16月龄雄性SD健康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运动训练组、针刺穴位组和运动针刺结合组,均以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结束后断头取血样测试血瘦素、血胰岛素、血糖并剖腹取内脏周围脂肪.结果表明:运动针刺结合减肥方法对大鼠有良好的降脂作用 (P<0.001);有氧运动训练与针刺穴位对中老年大鼠血瘦素水平均有降低作用,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血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作用(P<0.05);大鼠总体血瘦素与血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5,P=0.001),与血糖无显著相关性,体内脂肪量与血瘦素、血胰岛素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35,r=0.543,均P=0.002),与血糖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氧运动与针刺穴位结合对中老年大鼠有降低血瘦素、血胰岛素、体内脂肪的作用,其机制与体内脂肪量减少或改善内分泌代谢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4.
145.
针刺对正常骨骼肌及损伤肌细胞内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与针刺离体肌模型,研究针刺对正常肌及损伤肌细胞内Ca、Na、Mg 等离子的即刻影响,发现针后正常骨骼肌胞浆Ca 显著上升、Na 趋于下降,肌浆网Ca 含量不变。而至针后10min,损伤肌胞浆Ca 已降至正常,Na 增加3倍以上,肌浆网Ca 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提高正常肌膜对Ca~(2+)的通透性及损伤肌对Na~+的通透性。这种通透性的变化有可能是改变细胞膜Na-Ca 交换从而调节胞浆Ca~(2+)含量的重要机制。对针刺后即刻肌肉力量,超微结构也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46.
阐述了越野滑雪运动员外感腰痛的病因病机,指出应正确掌握辩证论治的方法,提出针刺和按摩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介绍了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7.
148.
用胶体金—蛋白 A 复合物标记兔抗鸡骨骼肌球蛋白抗血清定位大负荷运动后人股外肌 A 带粗丝肌球蛋白,观察到:A 带粗丝结构变化时,其肌球蛋白免疫标记密度下降,针刺和静力牵张提高大负荷运动后 A 带粗丝肌球蛋白免疫标记密度。  相似文献   
149.
针刺力竭肌或延迟性结构损伤肌可促使细胞内增高的Ca~(2+)迅速下降。为探讨针刺的降Ca途径,观察了针刺对肌浆网Ca,Mg—ATP酶、肌膜Ca,Mg—ATP酶和Na,K—ATP酶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时间重复收缩至力竭后、蛙腓肠肌三酶活性分别下降60%、30%、55%。休息24h酶活性仅略有恢复。如力竭后即刻给予肌肉针刺,酶活性恢复加快,然而针后即刻,不论力竭肌还是延迟性结构损伤肌,肌膜、肌浆网Ca,Mg—ATP酶总酶活性均无改变(Ca—ATP酶活性下降,Mg—ATP酶活性上升),但Na,K—ATP酶活性显著上升。结果表明:针刺运动性损伤肌的降Ca作用与肌浆网、肌膜Ca泵主动转运功能无关,但针刺能促进Mg-ATP酶(基酶)活性迅速恢复及肌膜Na—K泵的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150.
利用荧光指示剂Fura2测定离体青蛙半腱肌胞浆自由钙离子浓度([Ca2+]i),已发现肌肉经长时间电刺激至力竭后,[Ca2+]i上升。对针刺影响力竭肌[Ca2+]i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针刺正常肌使[Ca2+]i上升,其上升可被钙通道阻滞剂异博定大部分阻断;针刺电刺激后半腱肌则使[Ca2+]i下降,其下降可被Na-Ca交换阻断剂奎尼丁阻断。如在针刺前予先加入奎尼丁,可抑制针刺对电刺激肌的降钙作用。上述结果证实:1)针刺正常肌的升钙作用主要由于细胞膜慢钙通道开放:2)针刺电刺激肌的降钙作用则是通过提高细胞膜对Na+通透性,促进Na-Ca交换而完成。研究亦发现,在针刺入肌肉的留针期内,细胞内Ca2+有上升和下降两类反应。其意义与机制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