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0篇
  免费   4篇
教育   2012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修水陈家“一门四杰”,何以闻中中华?本文从陈寅恪的陶学研究入手,窥视“一门四杰”的文化取向,发现这是一个酷爱传统文化的家族,他们有“独具只眼的史识”,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22.
朱江 《现代语文》2004,(12):42-42
一、时代背景。讨论陶渊明的时代,不能独立地来看,得从汉末开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随后,三国鼎立,接着,晋统一。晋灭亡后,在北方,先有十六国的割据,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在南方,有东晋,宋,齐,梁,陈在那个时期,由于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很多名士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这些著名人物都是被杀害的,正是由于这样,  相似文献   
23.
阮籍与陶渊明,同中有异:经历相近,而入仕动机和陷入官场程度有异;阮成为意识形态的突出代表,陶仅是个善觉之“达人”;两人都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阮“忧愤无端,慷慨任气”,陶则“超然事外,平淡冲和”;创作上,阮多写忧生之叹,多比兴寄托,陶对阮有传承更有突破,多抒情写志,平淡朴素。  相似文献   
2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一些研究者包括中学语文教参,都认为它体现了作者在摆脱腐朽官场、归居田园之后的轻松愉悦、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流露出陶渊明一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  相似文献   
2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旷达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旷达美的思想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旷迭美在树立美好人生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26.
左思的《娇女诗》与陶渊明的《责子诗》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有非常深厚的家庭情结,在诗歌中绘声绘色的描述儿女的顽皮情状,以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怜爱之情。这一类题材诗歌的出现正是因为受到了魏晋时期重情的社会氛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陶渊明对传统思想和时代新风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直接接受,而是通过家族中的优秀人物作为接受中介的。陶渊明的儒家用世思想和刚烈个性,明显地带有以陶侃为代表的祖先的宗族的情结和气质;而陶渊明的玄远自然的精神风貌,则打上了外祖父孟嘉的鲜明印记.  相似文献   
28.
蒲日材 《天中学刊》2007,22(3):55-57,62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宁稼雨教授认为主要是陶氏家族在东晋没有取得世家大族的地位和声望所致。王建国博士商榷说一是与《世说新语》的收录旨趣有关,二是陶渊明那时的地位和影响远非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么重要。细较二人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陶渊明不是清谈之士,其次还有家世衰微破落、文风平淡等,在当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和足够的声誉所致。  相似文献   
29.
陶渊时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0.
陶渊明的分裂在于他隐居以求安宁却并未如愿,他挂念的既不是仕途,也不是自然,而是生命自身,怎样实现日常中的价值,在形而下中实现形而上的意义。他在田园的“栖居”是极为短暂的,他的精神生命最终走在了肉体生命之前,所以,陶渊明为自己的生存找了很多理由:自然、邻人、读书、回忆、写诗、颜回式的固守清贫、庄子式的纵情自然,并构想了乌托邦,写了挽歌辞、自祭文,但最终未能摆脱源于生命自身的形而上的孤独。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了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