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85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一篇辞章,如就其内容成分而言,属于核心成分的主旨,无论表达的是「情」或「理」,都是「意」,而所用的具体材料,无论是「事」或「物(景)」,则全是「象」;如就其形成而言,乃结合「修辞」(个别意象之表现)、「意象(狭义、个别)」(个别意象之形成)、「文(语)法」(由概念组合为个别意象)、「章法」(意象之排列)与「主旨」(核心之「意」)、「风格」(由整体意象所呈显之审美风貌)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一一可用「意象」(广义、整体,含狭义、个别)加以贯穿.而由于它们深深地植基于哲学(意以象尽)与心理(异质同构)之上,将主(意)客(象)体合而为一,以此形成有机之整体,而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辞章从头到尾是离不开意象的.  相似文献   
102.
文艺批评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 ,它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艺术 ,它的研究活动是通过审美活动作中介来完成的。本文拟从四方面论述 ,即文艺批评的特性 :审美认识 ;文艺批评的标准 :审美价值 ;批评家应有的素质 :审美能力 ;文艺批评的功能 :引导审美  相似文献   
103.
我国美学界对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一直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认为,美的规律是两个“尺度”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本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应该把美的规律解释为生命自由性与形式表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从体育与美学关系入手 ,剖析体育舞蹈美学价值 ,提出体育舞蹈教学要在美的情境中开展 ,教学过程应贯穿心灵美教育。  相似文献   
105.
知耻、有耻既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传统道德文化有重要的特殊价值。耻文化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涵育和整合作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要培养确立"认知上科学"、"情感上乐观"、"意向上进取"的现代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6.
四明文学作为地方文学形态在浙东这古老土地上早已存在,虽几经起伏,但文学形态完备,时有创新。从审美角度观照,四明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形成了以“悲壮为美”、“清丽为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7.
《山海经》作为我国古书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古书,讲述了上古时期山川、海河的基本面貌以及远古的神话故事,其中也传达出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念。《山海经》质朴的生死观念中却蕴含着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8.
姚文放主编的《审美文化学导论》,在美学与文化的交叉点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建立了审美文化学的逻辑体系,并对审美文化学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阐释,同时在理论阐释的前提下,切入生活世界的具体现象,对审美文化的具体的和感性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从而构造了富有中国理论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开拓了当代中...  相似文献   
109.
牟宗三依据中国智慧传统肯认并证成智的直觉,并进一步证成实践的形上学。此语境里的实践,在儒家是道德实践,在道家是斋心坐忘,在佛家是般若智观,皆具有内在的指向性意义。故此语境里的实践,实是修证义的。故吾人言依中国智慧传统而来的美学,实当为实践-修证美学。  相似文献   
110.
凭借电子媒介优势,新媒体文学批评更加自由、及时、娱乐化,给当下文学批评研究带来新契机。但新媒体技术也导致文学批评过于庸俗,偏离艺术的审美价值,陷入庞杂无序的状态。新媒体文学要树立开放多元的批评观念,使其既不脱离理性思辨,又可达到追求个体化、生命体验式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