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075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5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唐朝天宝年间的广运潭是作为漕运码头而建,而关中漕运及渭河水运方面已有了足够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但因为广运潭未给后人留下足够的文献与实物,再加上考古方面的缺乏,导致了今人对广运潭仍存有许多疑问。为此,通过分析,对其开凿过程、原因、作用特别是其位置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述。  相似文献   
72.
陈克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年间词人,诗词文俱佳,尤以词作著称,为前人所称道。在陈克现存词作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仕宦经历等角度对陈克婉雅闲丽的词风的三方面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3.
东阳“许都事件”是晚明风雨飘摇时期最不该发生的事件,然而它却发生了,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陈子龙是处置东阳兵变的关键人物。孤立地看,“许都事件”只是偶然发生的地方事件;立体审视,则与晚明的社会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多棱镜效应,折射出晚明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而可以看出明王朝灭亡的多重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4.
陈应松的小说叙事始终围绕人的现实生存困境和超越之路展开,其向死而生的精神主题映射出直面现实的道德立场,既有左翼文学精神的深刻影响,又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因子。揭去乡土牧歌的温情面纱,还生活在底层者一个挣扎、哀苦、不甘、寻求和质问的真实身份,这是陈应松小说叙事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
陈仅《继雅堂诗集》有十五卷写于陕西任职期间,这些诗歌是清代诗歌和陕西地域诗歌史料的重要资源。本文对陈仅诗歌的创作情况、题材和体裁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做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清代文学研究者和陕西地域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6.
陈大受在乾隆四年(1739)至乾隆六年(1741)任安徽巡抚。他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以治安为第一急务,以基本民生为第一要务,实事求是,推动了符合江淮分水岭区域环境特点的农业生产,虽然整体上未摆脱"荒政"思维的影响,但他的治理经验中也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今人更应该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治理的科学性,对诸如环境的改造与适应、人地关系的可能性、地理空间的尺度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进行思考和回答。  相似文献   
77.
以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境关系顺应和结构顺应角度,对《绿野仙踪》陈伯吹和马爱农的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出,顺应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长篇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关中方言,是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关中方言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方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但是《白鹿原》所运用的关中方言并未成为读者阅读《白鹿原》的语言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陈忠实继承性创造性地运用关中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以使晦涩难懂的关中方言变得通俗可解,对于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9.
《古文四声韵》是夏竦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完成的一本传抄古文字书,在出土文献及古文字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此书的价值日益彰显。然而,学界对此书的真正题名却存有争议,文章通过版本学、目录学以及文献学等知识,考证此书原名为《新集古文四声韵》,《古文四声韵》只是古今学者的一种习惯性简称。同时,文章也对前人未有涉及的定名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0.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与其说是一部陈寅恪的人物传记,还不如说是一部反映大学理念的岁月散记。这些理念体现在大学校长“为教授服务”的实际行动上、“老古董”式教授的学术精神上以及学生尊师的“执弟子礼”上……概言之,大学理念形成的奥秘就在于文化的传递和学业的承袭,即大学的精魂。当下,如何延续这一“精魂”,更值得思考的则是如何借助现代大学制度以及如何把握其建设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