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7篇
教育   1161篇
科学研究   373篇
各国文化   82篇
体育   102篇
综合类   67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83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569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翻译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实践,是一种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现象。英汉对比是翻译的前提,也是搞好翻译教学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可以说,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英汉对比,特别是跨文化比较整个贯穿于英汉翻译的教学过程中,而有意识地把英汉对比,特别是文化意识寓于翻译教学之中,则是当前搞好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尹瑛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73-77
地方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监督者"以及沟通政府与公众的重要桥梁,其对与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决策信息传播的缺席常常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危机传播视角出发,负责任的地方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以价值定位取代功能性定位,明确自身作为社会监测者的基本角色,履行好危机传播中揭示危机真相和进行公民教育的传播功能。在传媒所受体制性束缚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地方媒体危机传播功能的实现要靠"打时间差"、"边缘突破"、"协同作战"等策略性实践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重复效应在国内外得到了二语习得界不少学者的关注,同时这一效应被证实有助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本研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在Levelt(2008)的言语产出模式的框架下,以Van Patten(1996)的信息处理理论以及Skehan(1998)的双模式系统为理论基础探索重复效应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重复对学习者写作的流利性和准确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复杂性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重复对学习者写作流利性的促进作用在新任务中得到了迁移。  相似文献   
64.
跨文化交际课程对高等职业院校涉外专业学生涉外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将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运用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并提出了体验式文化学习循环圈,以期为提高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出微薄努力。  相似文献   
65.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于当今我国社会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和含义,解答了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6.
通识教育是对已经积重很深的应试教育的反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此的认识和实践表现为:"天下"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做通晓天下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一个总纲;"读书为本,不同流俗",成为学院施教的基本导向;打造"书山文化",形成"境教"的合力,成为学院环境建设和氛围建设的基本举措.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67.
电气化铁路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电气化牵弓l供电对通信线路、信号设备影响的原因入手,着重介绍电气化铁路对通信、信号系统干扰的种类,并结合实际和目前现状讨论对通信干扰所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8.
学术系统中的社会资本是学者在学术活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学术交流与合作网络中的资源,兼具社会性和学术性,主要表现为毕业院校、师徒关系和任职院校等形式。学术性社会资本既发挥着重要的正面作用,也显示出令人担忧的负面效应。如何面对学术性社会资本以及如何规避它的负面效应就成为优化学术系统运行机制、健全学术制度时不得不予以反思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9.
Numerous reasons regarding why people should seek health information exist, but empirical evidence has indicated tha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HIS) differ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o make suggestions based on explicit and judicious use of the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was undertaken. In the present review, 16 electronic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up to July 2019, empirical results of 71 primary studies that met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coded, and seven antecedents that commonly affect HIS behavior were examined. We obtained 20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rom 90 independent subsets with a total of 74,171 respon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lf-efficacy (ESr = 0.254), health literacy (ESr = 0.222), availability (ESr = 0.412), credibility (ESr = 0.308), emotional response (ESr = 0.090), and subjective norms (ESr = 0.443) substantially influenced individuals’ HIS, and subjective norms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ndividuals’ behavior usually aligns with the opinions of other critical individuals in their lives, and this phenomenon was obser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of the HIS context. In addition, eight variables were examined as potential moderators (i.e., roles of samples, gender, average age, topic, information channel, type of publication, data collecting method, and sampling metho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ome of the aggregated correlations were noted for all of these variables.  相似文献   
70.
For this critical intercultural inquiry, I as an Asian/Japanese transnational cisgendered gay man write my autoethnography of queer (or non-heteronormative) Asian–Black (dis)connections. Specifically, I challenge, interrogate, and problematize my queer intercultural production of desire and attraction as I engage in my critical autoethnographic interrogation of dialogues with five Asian/Japanese transnational gay men who have previously engaged in queer Asian–Black relationality. In so doing, I intend to create a potential point of departure to decenter the discursive and material effects of White gay normativity i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Asian queer male desire and att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