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从自我的丧失、职责与自由的失衡、选择之旅的终焉等方面探讨《天黑前的夏天》的选择之旅。提出长久以来一直扮演妻子、母亲、女性等社会角色的主人公凯特深陷职责的泥沼,失去了自我,而一次现实与梦境交错之间的夏日之旅成为了她实现自我救赎的契机。认为在旅途中所做的一系列海豹之梦的指引之下,凯特经受了来自象征职责的杰弗里的考验,正视了与代表自由的玛丽之间的关系,通过与自己的另一个化身莫琳的相互交流,做出了既不逃避职责,也不压抑自我的选择,在衰老与死亡来临之前获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22.
黑色浪漫主义特性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麦尔维尔所创作的《白鲸》的重要特征。文章从亚哈的个人悲剧、死亡情节以及主题上的善恶冲突等分析了黑色浪漫主义的独特特性是如何在《白鲸》中体现的,表现了生与死,罪恶与黑暗等关于人性、命运、道德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23.
诗歌中隐藏的深层诗意如何在目的语译文中得到准确传达是翻译中的难点。以语言意义观为基本点,从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两个角度,对王维的《山居秋暝》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意义再现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4.
在《天黑以后》中,村上春树按照现时叙述的情节发生次序结构故事,形成整体时序上的顺叙框架。在此基础上于各章开头标明情节发生的具体钟表时间,以此映衬出小说人物的"活动时间"或"成长时间"与"睡眠时间"相互倒置这一生存范式,反映了都市人的自我分裂以及都市这一特定空间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扭曲。另外,村上春树沿用以往的创作手法,通过安排小说人物讲述过去的方式构设倒叙。小说人物的个体讲述行为具有自我疗伤、自我认知的意味,反映了村上春树对存在与时间的"后视镜"式思考。  相似文献   
25.
新时期以来,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鲁迅本体论研究随之而出。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对鲁迅本体进行了探寻。两种探寻最终应合而为一,探寻出一个完整的鲁迅本体,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26.
处于一个如此重视诗歌编选的"诗合集时代"当代诗歌图景,其问题就在于,在"诗合集时代"现代诗歌该如何完成中国现代诗学的当代构型。李润霞在她的潜在诗歌编选以及当代诗歌研究中,就试图建构一个诗歌标准,在喧嚣的时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一个当代路标。她的三卷本《潜在诗选》首先以扎实的史料重构与疏浚地下历史,深入地下诗歌的诗学价值,展示了诗学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出独有的编选个性。而且通过该诗选,编选者以"青春文化"与"个人手艺"向度中国现代诗学当代构型的重要路标,并参与了当代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27.
意境"空白"是艺术中"美"的本质的一种体现,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所谓"空白",就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给读者再创造和想象的审美空间。高尔斯华绥《黑花》中内容描写和新颖的写作方式均与"空白"意境相切合。  相似文献   
28.
针对《天黑前的夏天》中体现的女性主题,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对女主人公凯特在一个夏天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年家庭妇女所面临的问题和精神困境、以及她们的出路,进而揭示多丽丝·莱辛在步入中晚年后有关女性问题的更加深刻的思索和她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9.
足球“黑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我国足球赛场秩序的"黑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裁判员的道德水平、对裁判员的监督和管理缺乏科学有效办法、各俱乐部的利益驱动、环境影响、立法不健全与打击不力等是"黑哨"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中总是表现为人们对于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追求,是真诚和真情转化为美的体现,它强调超越性。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意味着人们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种缺失与经济的市场化和诸如官本位等社会历史文化的因素有关。面对这样的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令人深思的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究竟能有多少时候可以为纯粹的“自由灵魂”而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