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76篇
教育   236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3393篇
综合类   68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378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941.
武术文化,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指导,以肢体动作为实践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最优秀"的部分,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优势载体;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武术文化自信不仅是通过"遗传"预设好的前提,更是在国际化或跨文化中走向成熟。我们要在"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心理,建构坚实的文化自信。据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建构策略:(1)在国际化进程中,更好地阐发武术文化精髓;(2)在国际化进程中,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3)在国际化进程中,更好地理解间性交往。  相似文献   
942.
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力求能较充分地展示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掘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94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论坛、视频、博客等在人们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挖掘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论坛、博客以及视频等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作用,以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服务。  相似文献   
944.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945.
《衣钵真传》是发源于山东莱阳的螳螂拳原始拳谱,尽管专家们按照少林拳派体系进行的研究探讨,有失偏颇,但为我们破解螳螂拳起源之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就《衣钵真传》“十八家拳歌”等相关内容深入剖析,以为梳理、探明螳螂拳起源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46.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47.
摘要: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理解整体中国武术文化有着现实的学术积累意义,丰富的区域研究成果对近距离地认识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和“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两种范式的辨析以及“区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超越进路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地方武术文化和区域武术文化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混淆。前者只是研究某一固定边界的区域内部的武术文化事项,而后者则是藉由某一区域透视整体性武术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一种研究范式。遗憾的是,当前很大一部分以“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为名的成果,实质却是“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应秉承藉由地方性知识达至整体认识的研究理念,在研究实践中,以文化场域为研究对象,从大问题出发,秉持整体观念,以客观中正的态度开展调查,努力探寻区域武术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48.
摘要: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知识中心教育使体育教育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数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应”话语下,学校武术表现出实践性本体教育缺失的“去中国”化异化现象。鉴于此,通过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传承进行分析,认为: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话语的隐喻,传统武术以“拳种人-武术人-中国人”的教育模式,在生理身体、社会身体、心理身体教育方面实现对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而进行自我认同人化教育。当前学校武术要进行拳种的“内外、己人、身心”话语转换,以“己-人-己”路径进行精神培育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育人,服从“学武术,做中国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949.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引入“失语症”这一概念对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辨析,认为,传统武术“失语症”的“症候”主要表现为“传承的缺席”“异化的不闻”和“创新的乏力”。中国文化的“老衰”导致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倦怠”,致使传统武术“失语症”具有历史必然性。提出失语症的矫正应当谋求传统武术文化认同、内容转换和体系构建,即厘清文化认同对象的顺序性、层次性,注重武术实现本土认同与世界认同的平衡;体现内容体系生产的差异性、适宜性,以文化工具论和身体消费观为视角进行内容转换;强化项目设计布局的前瞻性、系统性,建构传统武术发展的体系,提炼和开发传统武术中的“和谐因子”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50.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最早设置武术专业的高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与韩国最早开设跆拳道专业龙仁大学、庆熙大学、首尔体育大学、朝鲜大学武道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武术与跆拳道在各自国家高校发展历程、培养目标定位与表述、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时间安排,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专业人才的流向引领等方面均存有较大差别。进一步分析发现:跆拳道充分地利用韩国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以跆拳道教育为契机,把对韩国固有的民族精神培养融合于现代高校教育,从而加速了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化发展进程。相比于韩国高校跆拳道的教育现状,武术在中国高校教育中没有充分认识自身的特性,没有与高校教育有机结合,体现不出中华武术的民族文化本质特点,致使武术被边缘化,并最终影响武术国际化发展。基于此,旨在通过对中、韩高校武道专业教育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借鉴韩国高校武道专业教育发展理念,构建更加合理的高校武术专业教育框架,进一步规范高校武术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为我国高校武术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重新构建提供理论参考,为武术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