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3篇
教育   592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冯惟敏利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寄兴悠远的散曲作品.他耿介与豪爽,敢发激愤之情,歌咏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鞭挞政治黑暗,讽刺官场丑恶,对矫正曲坛积弊,恢复文学的社会功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才思聪敏,性格豪爽诙谐,能不为时尚所囿,用北曲创近调,语言质朴清新、本色天然,风格健劲豪迈、诙谐辛辣,表现出其作品作为讽刺文学的高超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42.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3.
清代学术持续两百余年,介于宋明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处于中国学术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前现代阶段.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与学术史的最后形态.清代学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有学术而无思想的时代.作为一位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冯友兰从"纯哲学"的角度.对有清一代的哲学史和学术史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其中.他与大多数人一样,都认为清代汉学在哲学思想上贡献无多,其方法学亦失之烦琐冗长.但是.实际上,清代学术除了在方法学上有其科学性之外,在其哲学义理与经世意向这两方面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蕴舍.清代汉学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思想形态和研究范式的诞生,仅仅从宋明道学的立场和"纯哲学"的哲学史范式,不足以管窥清代哲学思想之全貌.  相似文献   
144.
胡风的小说批评就整体而言具有比较明显的感性特色,这说明胡风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其形象思维仍然保持一定的活跃性.这种感性批评属于社会历史学的审美批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145.
《河池政协网》有文章称杨安龙是宜州籍庆远镇人,这种说法意思有点含糊。杨安龙应该是冯子材的钦廉老乡,最迟在冯子材督办镇江军务时即已是他的部下,得到冯子材的大力提拔而逐渐晋升官职。他任庆远协副将时曾遭人陷害,差点去职,得冯子材帮助才无事。  相似文献   
146.
20世纪30年代初,冯友兰与胡适等人针对老子其人其书与孔子的先后问题,曾经展开过多次交锋。双方各自从所擅长的思想系统分析和考证方法辨伪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意见迭出。近半个世纪后,最终在出土文物的佐证下,胡适生前的推断被证明为真。他所力倡的"展缓判断"学术原则及对争议问题的处理态度对当下的学术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7.
现代文学期刊在中国现代文学发轫、发展及成熟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胡风集诗人、理论家、编辑家三重角色于一身,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编辑的《七月》与《希望》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胡风思想与两份刊物以相互促生的关系激发与提升了现代文学及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理念--主体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148.
丰子恺对中国20世纪艺术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是丰子恺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观中的一大特点,本文从分析丰子恺艺术观中关注现实人生的特点入手,寻求其背后的原因,确立丰子恺关注现实人生的艺术观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9.
学界长期以来认为大总统冯国璋1918年1月南下,车行至蚌埠,被安徽督军倪嗣冲武力拦截,总统只得悻悻返京。实际上,冯国璋车至济南时,山东督军张怀芝就建言选择在蚌埠会合。抵达蚌埠的当天,倪嗣冲主持召开了临时军事会议,议定了北军南下的相关决议。倪嗣冲并非简单鲁莽拦截总统了事,而是团结北洋同仁,力促总统颁发讨伐令。然而,因冯国璋的优柔寡断、明战暗和,蚌埠临时会议并未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0.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