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2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先挺身式跳远后背越式跳高的教学顺序对学生掌握正确技术动作、减少错误动作发生率,明显优于先背越式跳高后挺身跳远的教学顺序。  相似文献   
42.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技术,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剖析了助跑、起跳、过竿三个主要技术环节中两种跳高技术的不同之处,指出了俯卧式技术中的不足,科学地论证了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势之所在。  相似文献   
43.
背越式跳高是一项技术动作较为复杂的跳跃项目,在高校体育课教学训练中,由于跳高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学生经常出现错误动作,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和训练背跃式跳高技术过程中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提出纠正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有效改进技术,提高学生跳高成绩。  相似文献   
44.
探讨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动作的运动学特点,比较健将(n.6)与一级组(n.8)在助跑、起跳阶段运动学参数差异,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定量依据. 对身高、体重相配匹的健将和一级组成功完成的背越式跳高全过程进行三维录像拍摄,Simi Motion9. 01采集的运动学数据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与成绩进行person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 )助跑阶段:健将组倒3步、2步、1步重心合速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5),倒1步后倾角显著小于一级组(P<0. 05);(2)起跳阶段:健将组内倾角变化幅度、起跳腿髋关节蹬伸幅度、重心变化幅度非常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1),起跳腿着地时相重心垂直速度、离地时相重心高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5);(3)倒1-3步重心合速度、起跳蹬伸过程髋、踝关节角度、内倾角和重心高度变化幅度与成绩显著正相关;倒1步后倾角、起跳时相摆动腿角速度、起跳腿着地时相内倾角与成绩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5.
背越式跳高是目前最佳的、应用范围最广的跳高姿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是田径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困境和推动背越式跳高动作的普及,基于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理论,提出了背越式跳高的新教法。在翔实文献回顾、教学实验的基础上,首先从高组织性技能特点、开环控制方式、一般程序理论三个方面对新教法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助跑、起跳环节进行了影响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4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实验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根据教学的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原理,使用录像反馈法在高校背越式跳高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录像反馈教学对大学生背越式跳高技能形成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地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7.
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时,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文章以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为例,在调研究统计基础上探讨背越式跳高教学二个阶段中,学生不良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新的对策,经实践证明这种至力于心理障碍发生变化规律的研究,将有利于主动采取对策进行心理训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8.
探索新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是田径项目教学的发展方向。对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采用实验法对个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个案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心理演练”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更有利于达标成绩的提高和学生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其它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9.
在众多的跳高生物力学文章里,以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的较多,本文从三个等级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着地、起跳、腾空时摆动腿和摆动手臂的角度和角速度及其变化来分析她们之间的技术差别,为女子跳高技术训练和教学提供参考。1研究对象、方法1.1研究对象2001年九运会预选赛四川  相似文献   
50.
选取2005年在江苏省宜兴市举行的“江缆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暨亚洲田径公开赛4名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选手最后两步助跑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均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速度损失较明显;最后一步助跑动作不积极,助跑节奏不合理;助跑倒三步至倒二步身体重心移动轨迹平稳,但倒二步至倒一步身体重心高度变化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助跑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