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618篇
科学研究   7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0篇
综合类   6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创建学习型企业,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认识学习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促成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在内的全员学习,并做好即时学习与终身学习、形式学习与实质学习、灌输学习与讨论学习、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民生教育》是民国时期重要教育学术团体中国民生教育学会的会刊。自1937年5月至1939年7月,《民生教育》先后共出四期。《民生教育》具有较高层次的编辑及特约撰述队伍,刊物内有论文、报告、消息、特载等栏目,阐明民生教育旨趣,介绍民生教育实施方法,刊载中国民生教育学会消息,内容充实.印刷精美。《民生教育》的出版发行,适应了当时教育的发展潮流,对当时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社会风气的改变等都有较大影响,体现了中国民生教育学会对改造中国教育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回顾了<外国教育动态>,(即现在的<比较教育研究>)的创立与发展,反映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描述了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界与世界比较教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展望了我国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戊戌变法和庚子中国议会的失败,汪康年对自己以前的活动和中国变革的前景进行反省。他认为,政府的专制集权会侵犯民众的利益,必须利用舆论对它进行监督;同时民间的过激行为又会干扰政府的改革进程,因而对民众运动也应该加以限制。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汪康年选择了中间立场,试图通过报刊舆论对二者进行双重的监督和调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转型期知识分子所共同具有的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时期,学校的学术研究极为活跃。究其原因,主要是占全校师资三分之二的留洋学者发挥了中坚作用。南高、东大作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展开了中国科学的奠基工作,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基地”。以留洋学者为骨干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参与创办《新教育》,为中国教育界开辟了一条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的重要渠道;竺可桢、熊庆来、秉志、茅以升、胡刚复等一批科学大师将西方现代科学引进国内。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政治保障的同时,也获得了由和谐社会所提供的有利的发展环境。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中心任务。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的核心。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要遵循层次性原则、体验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和师生互动原则,注重对学生课前的认知铺垫、导课中的“启情”和课内外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理论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理和谐的思维逻辑,在这种思维逻辑演绎下的高校和谐道德教育要求创新和谐道德教育方法论,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效能。和谐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包括:道德本身与文化多元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多元文化视野下对道德本身的认知问题;公德与私德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道德施用范围问题;目的善良与方式合理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高校道德教育方式对目的善良的皈依问题;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是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影响。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既顺应了社会发展之要求,又保证了大学教育之质量。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应以大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坚持虚拟与现实、自律与他律、绝对与相对、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等原则,围绕基本伦理道德、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文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从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来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