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69篇
科学研究   23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21.
盛唐著名田园诗人储光羲以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田园诗驰名于诗坛。储光羲在写作风格、写作形式等方面都有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吸收,并有创新处,形成了其田园诗真朴自然、淡远淳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2.
党月异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5):17-21,27
王韬研究从1934年开始到2002年为止,大致可分为始发期、持续期、发展期、深入期四个阶段。研究范围涉及王韬的生平、事业、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史学思想、商业思想、外交思想、军事思想、人才思想、文学著作等。在诸多研究中,王韬的文学作品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有待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3.
《淮南子》之“道”是生存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中的《淮南子》之“道”不只是一种宇宙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形上实存,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一种切乎人之生存本质的终极境城中开启人类生存与个体生命的原始视野,并因之而凸显其人学本体论性质。  相似文献   
124.
陶行知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在管理上最突出的是提倡“学生自治”。本文以原始文本为依据 ,结合当代学校德育管理的实际 ,就什么是学生自治、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自治、怎样施行学生自治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认为在当今继承陶行知这一思想遗产 ,实行学生自治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是富有成效的德育教化的重要途径。最后指出学校领导要将学生自治当作“学校里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出现新局面、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5.
陶行知是民国时期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教育探索新路。他是"五四"前后最早将试验主义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同时加以实践并使之中国化的先驱者,是五四时代在教育界提倡和践行科学与民主两大精神的杰出代表。他致力于科学化、生活化和民主化的中国新教育,着眼于社会和国家民族需要,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着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借鉴其丰富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学习其伟大崇高的精神人格,对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6.
本文通过解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何荣汉的陶研新著,在回顾陶行知认信问题研究史的同时,试图说明什么是陶行知研究中的“跨文化视角”,以及它是如何助成人们摆脱长久以来在陶行知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等一系列信仰认知问题上的纠结的。  相似文献   
127.
曾经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在1950年仍被<人民教育>称为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但是随着对<武训传>和武训批评的深入,武训精神的倡导者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遭到质疑.以陶行知的学生为代表的一批教育界的高层领导不得不重新评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是小资产阶级的,陶行知是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他的教育思想是改良主义的,陶行知是教育救国论者.这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中国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是造成新中国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8.
王维、陶渊明的创作在其前后划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别不仅反映了他们人生道路的转变,更是他们人生哲学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9.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0.
李商隐得罪令狐绹的原因,旧说多归结于牛、李党争。本作认为此事无关乎党争,是李商隐就婚于王茂元家的结果。李商隐与令狐家之女有恋情,就在令狐家准备招其为婿时,他却与王茂元之女结婚了,因此导致令狐绹对其积怨难释。本还从另外的角度对李商隐的某些诗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