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52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晋宋诗玄融摄之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对诗歌的影响可上推至魏晋之际玄学初起之时。就其影响的深浅,可将此部分诗歌分为玄言诗与玄理诗两个发展阶段。玄言诗以其纯粹演理的功能而大昌于两晋玄坛。晋宋之际,玄理诗则是以其自传精神而展现出诗歌艺术所具有的韵味美感。由玄言诗而玄理诗,从而为诗歌融摄玄学寻找到了最为完美的契合方式。玄理诗的孕育,至陶、谢而臻于成熟,并以其诗玄融摄的手法影响到后来山水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52.
结合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对他的生平、交游以及参与的佛学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思想影响较早,修为较深的作家。他的佛学因缘启发并丰富了他的山水诗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李白和杜甫作为盛唐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由于社会、历史和个人等诸多原因,其人生追求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该文从他们所倾慕的人物--谢安和诸葛亮入手,分别对其人生的追求予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两人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4.
谢榛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以诗著名嘉靖间,布衣终老。其诗以近体见长,能熔铸变化,较少模拟之习。尤精于五律,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句响字稳,气逸调高,在明代诗坛上卓然自立。其议论时政、忧国忧民者深婉多慨、不乏英风侠概,感慨身世、思念故园者则情真笔老、深切感人。但也有不少诗格卑下之作,其弊则在过多依靠技法,从而缺乏鲜明个性和内在风骨。  相似文献   
55.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景与理,在抚慰他的忧虑苦闷上获得一致,并进而统一在一起。景与理都是谢灵运用来消忧的工具,二者的地位是相等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多的还是学习当时的山水之作,而不是玄言诗中的山水描写。  相似文献   
56.
<乐府>是<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重要篇章.刘勰在此篇中强调乐府诗的诗乐两位一体的特质,并以雅正为标准评价历代乐府.本文拟以这两个方面为讨论重点.探讨刘勰的乐府评价标准及目的,以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乐府观.  相似文献   
57.
时国强 《丹东师专学报》2010,(3):131-134,151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学语句。在结构上构成了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在情感内容上使所表达的主旨意趣进一步具体明朗化。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玄学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理解谢诗写景繁芜的特点。玄学的高远追求提升了山水诗的脱俗品格。  相似文献   
58.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第一次将"骚"单列为一种文体,萧统的文学观显然受到刘勰的影响。《昭明文选》按文体编排,将"骚"单列,在"赋"、"诗"之后,位居第三。《辨骚》篇中由于刘勰的宗经思想带来了理论上的矛盾,并对楚文化及战国文化对楚辞的作用论述不足。  相似文献   
59.
骚赋是我国战国、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和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自从二者出现以后,论者层出不穷,如刘安、班固、王逸、挚虞等对其源流及艺术特色都有或详或略的论述.而刘勰对骚赋的论述则更为详切、完整,在继承前人批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60.
南齐谢赫首次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美学理论之一,但六法并非是万古不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其具体含义也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六法间的相互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画的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六法的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二者是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