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67篇
科学研究   48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82篇
综合类   88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新形势下,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高校德育应该充分发挥马列课和其他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拓展高校德育途径;加强高校党团建设,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凝聚力;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同时形成完善的高校德育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22.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同时,猛烈评击建设礼教,否定妇子片面贞操观,积极号召妇女冲破封建罗网,恢复独立人格,强烈呼呈妇女冲泱礼教大防,参与社会政治,尤其在十月革命之后,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探讨妇女解放道路,成为当时倡导妇女解放的主要阵地,对推动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3.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素质教育使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内涵上更加丰富、在外延上充分扩展;另一方面,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使高校共青团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亟需探索和解决;同时,"三个代表"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24.
随着微博客、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高校网络舆论环境进一步社会化,成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然而,当前高校共青团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仍十分薄弱,存在着引导观念滞后、管理形式单一、应急准备不足、处置方式被动、舆情监控系统不完善、干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提高高校团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5.
青年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先锋队和生力军,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青年作用方面存在着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问题、青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信心问题,机制不够健全问题。应当继承和弘扬青年运动优良的革命传统,全面拓展“青马工程”,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共青团的指导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6.
《青春之歌》是中国现代文学之中的佼佼者,这部小说也是女作家杨沫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青春之歌》塑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其中江华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7.
从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对农六师共青团农场职工在兵团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职工对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满意度达半数以上,对收入不满意者达半数以上,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新加坡青奥会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新加坡青奥会阐释了"体育是游戏,快乐是目的"的体育思想,引导我们由金牌体育向快乐体育的转变;突出文化与教育的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是青奥会的特点和亮点.新加坡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青少年体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9.
文章从当代农村青年对社会交往和尊重、自身素质提升、自身价值实现等几个方面的精神需求分析了当前农村青年的精神状况,对满足农村青年精神需求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0.
The efficacy of Trauma-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F-CBT) has been shown in sever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However, to our knowledge no one has studied the TF-CBT model from a user's persp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raumatized youths’ experiences of receiving TF-CBT. Thirty youths between 11 and 17 years old (M = 15, SD = 1.8) were interviewed using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guide after they had received TF-CBT as part of an effectiveness trial. The interview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matic analysis. The youths’ responses were grouped into four themes: (1) expectations, (2) experiences of talking to the therapist and sharing information, (3) experiences of trauma narrative work, and (4) experiences of change and change processes. Findings showed how an initial fear of talking about traumatic events and not knowing what to expect from therapy was reduced when the youth experienced the therapist as empathetic and knowledgeable. Talking to the therapist was experienced as positive because of the therapist's expertise, neutrality, empathy, and confidentiality. Talking about the trauma was perceived as difficult but also as most helpful. Learning skills for reducing stress was also perceived as helpful. Important change processes were described as resuming normal functioning and getting “back on track,”, or as acquir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moving forward.” Because TF-CBT is recommended as a first line treatment for traumatized youth and treat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may entail special challenges, understanding more about how youths experience this mode of treatment contributes to our knowledge base and may help us tailor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