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40篇
综合类   4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2010年2月10日南京获得2014年青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举办青年奥运会为南京首次赢得了直接向国际社会证明自己城市身份的历史机遇。青奥会是雅克.罗格主张并最终得以设立的新型的青年人奥运会,它以沟通和理解为宗旨,反映了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在商业化进程中流失的原始的奥运宗旨的补救愿望。青奥会具有高度的理想主义理念,这种理念将为南京注入城市升华的元素。青奥会是典范性的国际性赛事,在此赛事及其相应的系列性文化活动的促进下,南京的城市定位应当更为明晰,而青奥会有望成为南京作为古都型城市定位的见证性仪式。青奥会不仅是一种体育赛事,更是一种国际理念的综合体,南京和奥运会的对话将会促使南京实现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92.
现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融体育、音乐、舞蹈、背景、灯光舞美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体育文艺表演.随着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其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者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现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所体现的本质特征,并提出了创编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对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礼仪教育是加强妇女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94.
日食的发生由于和帝王的“失德”、朝廷的“失政”联系起来,因而对唐五代帝王的行为有所规范和约束,进而成为制约皇权膨胀的无形力量。皇帝和执政大臣不得不从儒家倡导的“修德”和“修政”观念中寻求禳除灾祸的措施,通过大赦、改元等方式广施仁政,勤修政事,对当前的社会问题给予关注和解决;另一方面,日食的出现使得唐五代朝廷定期举行的朔日朝会被迫取消或中止。而与之相反的是,“合朔伐鼓”的救日礼仪却被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95.
道教忏仪思想,是受到中国古代道德反思和神学礼拜传统的影响,以及在与佛教忏仪的相互借鉴中发展并成熟起来的。通过对比早期道教的礼忏仪式——《太平经》中的"首过"到《九幽忏》的忏仪思想发展,可以进一步认识道教忏仪中对罪、道德和欲望的思考,及其心理修行的某些内容,并对现代人心理调适和人格重塑仍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6.
人类从来就是神话制造者。叙事始于神圣的讲述。现代性对宗教神圣的祛魅导致一个恶果:将神话视为一种低劣的思维方式,让理性的人抛弃神话。结果,失去神话的现代人陷入了科技理性主宰下的困境。为神话正名,需要将其还原到崇拜仪式的神圣语境之中,揭示其心理整合及精神治疗功能——神话能够让我们破碎的、悲惨的世界得以改观,启示我们应对自己内心的危机,找到新的超越可能性。  相似文献   
97.
两汉时代,社的性质日益抽象化.社祭时的祭祀与被祭祀者,也由以往对自然的敬畏转而变成一种相对平等的交易,社神的地位开始下落.而乡里之社,尤其是在农村聚落中的私社,则转化为一般的土地祭祀单位,还具有了愈来愈浓重的娱乐节庆色彩,使其成为当时乡村社会中的两大节日.  相似文献   
98.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相似文献   
99.
傩仪,源于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古老傩祭仪礼。在早期傩仪中,动物图腾占主要地位,随着傩仪主体由神对鬼的驱逐变为人对神的请求,傩仪的民间性、随意性和狂欢性逐渐增强,傩仪向傩戏转化。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以虎为图腾,其虎傩也经历了由图腾祭祀到戏剧雏形的转变,现今虎舞中的请神、酬神、送神保留了虎傩的文化痕迹,而表演性的生产舞蹈则属于戏剧的雏形,展现的是人性的娱乐需求。  相似文献   
100.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