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745篇
科学研究   6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604篇
综合类   2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选择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军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99-100
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并对舞蹈动作的设计编排起着诱导作用.正确选择音乐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的开展形式、现状,对健身街舞在武汉高校中的开展前景作了较详细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街舞进入高校体育是大势所趋;高校推广街舞,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街舞纳入高校体育,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合乎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以教学实践为依据,根据体育舞蹈课的现状及体育舞蹈的特点,探讨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试论培育形体与形体课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以浙江省台州师专 1997级、1998级选修形体课的 82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 2 6名没有体操、舞蹈基础和 6名已有一定体操、舞蹈基础的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目的是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对造成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形体的培育过程中 ,不仅利用动作编创的合理性、优美性 ,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发展学生个性 ,陶冶美的情操 ,使外表更加和谐完善。而且 ,阐明了在形体课教学中 ,运用绘制简图或图解资料的强化性教学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使形体课真正体现出育体、育心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扬州市小学体育课程中舞蹈教学现状进行探析 ,结果显示舞蹈教学几乎是空白 ;对江苏省小教专业体育课程中舞蹈教学现状进行探析 ,结果显示只有部分学校能够基本按课程要求进行教学 ,但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 ,所以应重视小教专业舞蹈师资的培训 ,重视小教专业体育课程中舞蹈内容教学 ,努力培养适合新时期需要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了在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的现状,并结合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特点,对多方式信息传递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教学对照实验,通过实验教学,验证了多方式信息传递在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综合性效果,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完善,体育教学的改革,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竞技健美操规则的改变及其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1986~1994年期间5次颁布的竞技健美操规则进行了研究;结合多年参加该项目训练、比赛的体会,分析了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发展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8.
摘要:我国舞龙舞狮运动从民间节气活动走向竞技舞台已2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龙狮运动发展战略究竟怎样?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引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我国龙狮运动可持续性发展进程中自身强势和劣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面临的发展机会及外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宏观上为我国龙狮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表明,中国龙狮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1)优势-机会组合分析表明,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扩大度发展大中学校龙狮队伍建设,提升龙狮运动在青少年中的认知能力;加强龙狮教练员、裁判员的师资培养;2)劣势-机会组合分析表明,加大龙狮科研理论体系研究力度,提升我国龙狮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利用网络+平台,加大推广和宣传龙狮运动力度;3)优势-威胁组合分析表明,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挖掘整理龙狮运动的时代内涵,加强对龙狮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工作,完善现行的竞赛制度;4)劣势-威胁组合分析表明,龙狮走市场、产业等多元化渠道,建立完善的器材标准化,弘扬龙狮传统文化。有利于把握竞技龙狮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我国竞技龙狮运动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we evaluated the resting heart rate (HRbaseline) and exercise and postexercise stress test-related chronotropic responses in male practitioners of recreational ballroom dancing (BD; n = 25, Mage = 26.6 ± 6.1 years) compared to a control group of insufficiently active nondancers (CG; n = 25, Mage = 25.9 ± 4.5 years). Method: All participants underwent a submaximal exercise test. At 85% of the maximal predicted HR, the recovery protocol was started, and heart rate recovery (HRR) was recorded during 1-min intervals for 5 min. Results: Compared with CG, BD showed lower HRbaseline (70 beats per minute [bpm] vs. 62 bpm, respectively, U = 143, p < .05, ES = .46), lower preexercise HR (94 bpm vs. 86 bpm, U = 157, p < .05, ES = .42), longer exercise test duration (346 s vs. 420 s, U = 95.5, p < .05, ES = .59), and higher HRR for 5 min postexercise (U = 1.29–1.89, p < .05, ES = .33–.50) as follows: 1st min (32 bpm vs. 40 bpm), 2nd min (45 bpm vs. 53 bpm), 3rd min (51 bpm vs. 58 bpm), 4th min (55 bpm vs. 59 bpm), and 5th min (59 bpm vs. 63 bpm). The coefficient of HRR from the 1st min to the 5th min postexercise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U = 229–311, p > .05, ES = < .10–.22). Conclusion: Heightened cardiovascular functional status characterized by favorable enhanced chronotropic dynamics appears to occur in practitioners of recreational ballroom dancing, which suggests that this modality of exercise may result in health benefits.  相似文献   
20.
What values do theatre and dance hold for audience members? And how do these values differ between subsidised, amateur, and commerci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a survey of over 1800 spectators for theatre and dance in Tyneside in northeastern England, as well as a parallel set of focus groups, in the spring of 2014. These methods, which are designed for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mparability, are being used across Europe by the Project on European Theatre Systems, a working group of theatre sociologists. Our research showed two sets of values which performances achieved; one was a common measure of performance quality, while the other described the values particular to subsidised work. This allows us to articulate both the general value of the arts and the particular values which subsidy (attempts to) facilitate.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both understandings of cultural value and for cultural policy, a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clean. We also found that amateur theatre participated in the same value system, but with an increased emphasis on loyalty and community cohesion. The paper concludes a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 on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theatr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