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85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64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92.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93.
邱慧 《重庆师专学报》2010,(6):39-41,62
《万寿寺》里的时间具有多重功能,既是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的形式因素:时间的小说塑形指向对自我之谜的探索,通过不断将故事时间放到一个新的时间起始处的手法,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技巧,将自我扩展为一段广阔的时空,创造出自我的奇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94.
讣告是一种应用文体,承担了将死亡这一社会禁忌现象公诸于众的任务。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讣告的文体对比分析,揭示了造成两国讣告差异的根源——即生死观的差异。中国文化及美国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分别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美国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中国注重集体,美国突出个人。  相似文献   
95.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教学则是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渗透着育人的目的。大学生死亡教育是指将与死亡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引导他们思考与死亡密切相关的问题,抛弃错误的死亡观,培养珍惜生命的关怀情结。大学要开设大学生死亡教育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实现死亡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6.
十多年的海子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这些成果的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价,旨在把握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情况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方法,将海子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97.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相似文献   
98.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慎刑"思想是我国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周时期提出的"明德慎罚",成为"慎刑思想"在我国的缘起,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完善,再创设相关的制度,加以完善和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慎刑"思想的指导下,历代多有盛世的时期,古代"慎刑"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慎刑思想的一般概况进行介绍,梳理出慎刑思想的历史演化,核心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对我国现今的死刑复核和疑罪从无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
作为自白派的代表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尽管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其死亡归咎于其丈夫——英国著名诗人泰德.休斯,但笔者始终认为,她早年怨恨父亲的辞世,青年纠结于母亲教育的期盼,成年后深陷在被丈夫抛弃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亲近的三个人,共同构成了中介普拉斯生命的"凶手"。三重重压,既是这位才女迸发才情的点金石,也是加速这个可怜女人走向灭亡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00.
鲁迅散文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生死之间就是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体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父亲的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乐园与隐鼠、父亲的死,这是鲁迅最初的生命意识与死亡体会。鲁迅在《无常》《女吊》中赞扬了这两种鬼物,映衬的是民众对生与死的达观与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侧面展现鲁迅的生死体认。面对青年人美好生命的戛然而止,鲁迅著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感到珍爱生命与正视死亡的必要性。《死》中,鲁迅诠释了自我的生死体悟,生要"赶快做",死是"随便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