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教育   375篇
科学研究   316篇
体育   358篇
综合类   170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程华  赵祥 《科研管理》2008,29(2):37-43
政府科技资助的绩效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建立影响企业R&D投入的实证模型,采用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数据,测度了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进一步,分别从企业规模、研发强度、资助强度等不同视角研究政府科技资助的激励效应,探索政府科技资助的激励机理,研究发现: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滞后一年的R&D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规模越大,政府科技资助激励效果越好;政府科技资助强度越大,激励效果越好;企业研发强度影响政府科技资助激励企业R&D投入。  相似文献   
42.
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李慧明  王磊 《资源科学》2008,30(10):1484-1490
从减物质化的内涵出发,阐述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和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和功能的关键。基于拉斯拜尔指数和完全分解模型,对减物质化进行多重因素分解,研究物质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物质减量的影响,分析物质消耗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以1985年~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张是驱动我国能源消耗的主导因素,21年间共计驱动能源消耗23.6×108t标煤。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增加能源消耗1.82×108t标煤,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叠加使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强度的减量效应共节约能源9.67×108t标煤,但强度因素的物质减量效应被经济规模扩张效应的增加所抵消,能源消耗的反弹效应明显。因此,在通过物质强度指标调控物质流动路径和方式的同时,应注重经济结构良性调整产生的减量效应,进而减小与抑制反弹效应,通过物质绝对减量指标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3.
分析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出口结构相似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相关性,利用1990-2011年的季度数据建立OLS与3SLS模型对比分析中日经济周期协动性的贸易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出口结构相似度以及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是正相关的;在经济周期协动性的贸易传导因素中,产业结构相似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系数最小,出口结构、产业内贸易相似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4.
不同竞合情景下企业知识获取和绩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晶钰  沈灏 《科研管理》2009,30(5):139-147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程度差异,提出2×2的竞合关系矩阵,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不同竞合组合情境下企业的知识获取、个人关系与合作绩效特征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三个竞合情境相比,企业间高程度的竞争与高程度的合作并存更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知识获取,促进个人关系的完善以及合作绩效水平的提高,为企业在转型经济环境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一种新的战略选择视角。  相似文献   
45.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46.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C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延庆县上辛庄径流试验站两年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可以明显抑制径流、土壤的流失强度,并且可消弱坡度、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同时,30%的植被覆盖可能是该区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临界值;污染物的流失强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与径流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降低,说明植被措施对污染物流失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径流泥沙而起作用的,但植被措施对不同污染物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8.
不同品种黄鳝怀卵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检查深黄大斑鳝和青黄斑鳝的怀卵量 ,结果发现深黄大斑鳝的怀卵率和怀卵强度均高于青黄斑鳝 ;深黄大斑鳝和青黄斑鳝各体长段间怀卵强度差异的不显著 ;深黄大斑鳝 2 5 .1~ 3 0 .0cm、3 5 .0~ 3 9.0cm段分别与青黄斑鳝 14 .0~ 2 0 .0cm、3 0 .1~ 3 5 .0cm和 2 5 .1~ 3 0 .0cm段黄鳝怀卵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  相似文献   
49.
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健美操协会于2005年和2009年分别推出的第二套和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中的成人组1~5级有氧操部分的运动强度及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二套和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成人1~5级有氧操部分运动中的强度变化呈渐增型趋势,两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4级动作心率都在健身负荷的心率有效价值区间(60%MHR~80%MHR),符合全民健身的HR锻炼标准,两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5级同级别之间运动强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观感觉方面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总体优于第二套,为更好、更安全地推广大众健美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拓宽了健美操等级套路的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50.
Purpose: To determine if: (i) mean power output and enjoyment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 are enhanced by virtual-reality (VR)-exergaming (track mode) compared to standard ergometry (blank mode), (ii) if mean power output of HIIT can be increased by allowing participants to race against their own performance (ghost mode) or by increasing the resistance (hard mode), without compromising exercise enjoyment.

Methods: Sixteen participants (8 males, 8 females, VO2max: 41.2?±?10.8 ml?1·kg?1·min?1) completed four VR-HIIT conditions in a partially-randomised cross-over study; (1a) blank, (1b) track, (2a) ghost, and (2b) hard. VR-HIIT sessions consisted of eight 60 s high-intensity intervals at a resistance equivalent to 70% (77% for hard) maximum power output (PMAX), interspersed by 60 s recovery intervals at 12.5% PMAX, at a self-selected cadence. Expired gases were collected and VO2 measured continuously. Post-exercise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in indices related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subjective vitality, and future exercise intentions.

Results: Enjoyment was higher for track vs. blank (difference: 0.9; 95% CI: 0.6, 1.3) with no other differences between condition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ean power output for track vs. blank, however it was higher for track vs. ghost (difference: 5 Watts; CI: 3, 7), and hard vs. ghost (difference: 19 Watts; 95% CI: 15, 23).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VR-exergaming is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enjoyment during a single bout of HIIT in untrained individuals. The presence of a ghost may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ncrease exercise intensity of VR-HI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