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919篇
科学研究   207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117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01.
英文原版电影既是一种娱乐工具,又是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观看英文原版电影,不仅可以了解英美文化,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听说水平。本文主要论述英文原版电影及其优势,以及利用英文原版电影来提高英语听说水平。  相似文献   
102.
互动式教学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上实施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各种互动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3.
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听力零课时教学改革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提倡。本文通过对贵州大学"听力零课时教学实验改革"的总结和评价,指出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扩大听力零课时教学模式的实施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日常外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语篇听力理解训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训练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二是训练学生在表达类似信息时对语言的选择。前者是学生的解码能力的培养,后者是学生的编码能力的培养。听力过程中信息解码的处理取决于学生对于关键词汇、词组所传递的信息的把握,而这些信息便是信息结构框架中的焦点信息。本论文试图探讨小句信息焦点的一般分布规律及其在英语语篇听力训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大学英语学习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听读能力,多维模式的形成性评估有助于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与提高。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2004),以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北京服装学院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为范例,试图探索一种具有示范性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形成性评估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6.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听力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无问题预览是其中之一。高、低水平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有无问题预览情况下的听力测试成绩显示:问题预览对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有影响,且对低水平者促进作用更大;英语水平仍然是决定听力理解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7.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是一种模因,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外语听说教学过程与语言模因密切相关。语言模因的模仿形式、生命周期、复制和传播的形式,可为外语听说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显性和隐性衔接是篇章组织的重要形式,在英语听力测试中得到广泛运用。文章以衔接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大学英语四级听力测试中显性和隐性衔接对完成听力理解任务的作用。这种分析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基于学习档案的英语自主听力策略培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本校62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为其半年基于学习档案的英语听力策略研究,对后测结果和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在听力策略使用的种类和频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效地促进了听力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新闻听力和篇章听写两项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0.
According to the simple view of reading (SVR),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lies on “decoding” (pseudoword, word reading) and “oral comprehension” skills. Testing 556 French pupils, we aimed at unpacking these two components and tracking their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in first grade. We have found that: (1) lower level language skills (vocabulary, syntax) and discourse skills (oral text comprehension) emerged as two dimensions of “oral comprehension”; (2) lower level language skills longitudinally predict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utcomes, above code-related skills; (3) decoding precursors (letter knowledge, naming speed and phonemic awareness) predict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rough decoding skills (pseudoword, word reading, text reading fluency); (4) Oral comprehension skills did not favour the development of decoding.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independency of the SVR components. However, we suggest that a more fine-grained conceptualisation of oral comprehension skills would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dividual and pedag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