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26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振富  赵彦锋  程道全  陈杰 《资源科学》2019,41(10):1935-1948
科学评价各种影响因素在作物产量空间分异中的作用,对因地制宜进行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种植结构选择、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粮田建设等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收集整理2008—2010年各县田间肥料试验数据、耕地地力评价资料和夏玉米生长季气象数据,利用Boruta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定量评价施肥、土壤、气候、品种和灌排等5个组别共计17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河南省夏玉米高产区主要分布在豫北黄淮海平原区,中产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平原区和南阳盆地,低产区分布在豫西、豫南和南阳盆地外围的丘陵山地。产量年际波动较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中产区。17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异均有重要影响。施肥,尤其是配方施肥,虽然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并不能改变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上述结果表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气候、土壤和立地条件等区域性因素的综合制约,有效保护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资源、通过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和改善耕地立地条件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是保障可持续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2.
基于时间序列Sentinel-1A数据的玉米种植面积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俐  孔庆玲  王鹏新  王蕾  荀兰 《资源科学》2018,40(8):1608-1621
玉米作为中国三大作物之一,监测其种植面积对及时了解其种植时空分布、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区,利用2016年多时相Sentine-1A 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对玉米种植区域进行提取。在对研究区地物散射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微波后向散射特性随不同生育期玉米植株结构发育的变化情况,选择合适时相和极化组合的后向散射系数,运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提取了玉米种植范围和面积信息,并对不同后向散射系数(标准后向散射系数(Sigma-naught,σ0)和归一化后向散射系数(Gamma-naught,γ0))用于研究区作物种植区提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时间序列(4月19日,5月30日,6月11日,7月17日)雷达图像得到的监督分类结果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总体精度达92.96%,Kappa系数为0.91。因此,采用4—7月(春玉米播种至吐丝时期、夏玉米播种至拔节时期)的时间序列SAR数据能有效获取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玉米信息,而增加8、9月的数据对玉米识别精度的影响不大。总体来说,采用多时相双极化的σ0数据与相同时相组合的γ0数据对玉米种植范围提取基本相同,但使用γ0数据的林地识别精度比σ0数据提高了3%。研究结果可为多极化SAR数据的玉米识别和面积监测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43.
王蕾  王鹏新  李俐  荀兰  孔庆玲 《资源科学》2018,40(10):2099-2109
为了提高玉米的遥感长势监测的准确度,以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区为研究区域,以MODIS遥感数据反演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egeta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 VTCI)与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作为玉米长势监测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玉米各生育时期(出苗—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抽雄—灌浆期与灌浆—成熟期)VTCILAI作为相应生育时期长势监测指标的权重值,以及4个生育时期的玉米长势在总体长势与产量形成中的权重值,并基于权重结果分别构建玉米在4个生育时期与主要生育期的长势综合监测指标,进而评估研究区域2011—2016年间的玉米长势。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VTCI作为长势监测指标的权重值均大于LAI,且以拔节—抽雄期最大,抽雄—灌浆期次之,说明玉米各生育时期的长势与最终产量较易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并以拔节—抽雄期与抽雄—灌浆期对水分胁迫最为敏感;而玉米长势综合监测指标在4个生育时期的权重值较为接近,并以灌浆—成熟期略大,说明该时期的玉米长势与最终产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域5市的县域尺度玉米长势综合监测指标与单产之间的决定系数(R2)介于0.247~0.598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优于单一的VTCILAI指标,表明基于长势综合监测指标的玉米长势监测结果准确度较高。研究年份间该区域的玉米长势以2011年的长势最好,2014年与2015年长势最差,且西部长势优于东部。  相似文献   
44.
噻吩磺隆对玉米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噻吩磺隆对玉米根尖细胞进行染毒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噻吩磺隆浓度的增加诱发玉米根尖细胞微核率增高,有丝分裂指数降低;对其进行剂量和时间效应测定,结果表现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显示了噻吩磺隆具有一定程度的诱变活性。  相似文献   
45.
合理补施锌微肥对玉米产量及防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目前多数地区土壤中锌元素严重贫乏,影响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抗病性.为进一步挖掘土壤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抗病性,改善品质,探讨出了在土壤有效锌含量不足O.5ppm的情况下补施锌微肥增产效果明显,并且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46.
玉米单倍体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胞学方法对10株玉米单倍体的体细胞和性细胞进行染色体行为观察和计数,并对体细胞和性细胞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单倍体的体细胞和性细胞中均有一定比例的二倍体细胞,体细胞中出现二倍体细胞的百分率平均为0.46%;在花粉母细胞中二倍体细胞的百分率比在体细胞中大大提高了,增加幅度最大的达到了12.86%.体细胞中存在二倍体细胞是性细胞中出现二倍体细胞的前提.  相似文献   
47.
糯质玉米具有粘、软、细、柔、香、甜的特点,可以利用其加工变性淀粉,在制糖,酿造,食品,粘合剂生产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利用前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48.
研究了玉米交链孢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5℃和8~40℃,适宜温度分别为15~30℃和20~30℃;分生孢子的湿热致死温度为48℃10min,干热致死温度为100min或120℃20min。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均为3~10,适宜pH均为7~8。分生孢子产生及萌发均要求95%以上的相对湿度。紫外光对分生孢子的杀伤作用较弱。退菌特、扑海因、代森锰锌等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任频频  李保国  黄峰 《资源科学》2022,44(3):436-449
明确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过程中主要作物的生产时空格局,对开展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统计数据,探讨2002—2018年黄淮海旱作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等方法探讨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过程中该区域的两种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发现:①近20年,黄淮海旱作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整体由多样化向专一化发展,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总体呈减小趋势,以小麦和玉米及其组合为主的种植结构占有的县域数目逐年增多,43%的县域小麦种植比例显著增加,81%的县域玉米种植比例显著增加(p<0.05)。②传统农业生产地带,包括河北平原西部、鲁西北等地小麦和玉米单产呈显著“高-高”聚集特征(p<0.05),河南中东部小麦单产也呈显著“高-高”聚集特征,但研究区南部玉米单产呈显著“低-低”聚集特征。尽管旱作区内部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格局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但近20年小麦和玉米的生产重心均集中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表明在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尺度小麦和玉米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时序稳定性。③在“以水定产”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导向下,河北平原的小麦种植比例有所减少,2014年以后,小麦玉米型县域数目减少,玉米小麦型增加,2018年已不存在单一小麦型县域。本文可为黄淮海旱作区区域尺度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0.
肉碱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肉碱处理唐抗5号玉米种子,结果表明:肉碱可以提高苗期的光和强度;植株高度、穗位高度显著增加;茎加粗,穗长、穗粗和穗粒重比对照增加;从而增加了单位面积玉米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