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篇
教育   274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92.
161、7世纪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当时文人对诗人何为进行了严肃的追问。这种对诗人角色的追问规定了当时英国文学的诸种表现形态。文学的民族性、高雅性、娱乐性、宗教性,无不与英国文人对诗人的角色定位有关,体现了英国诗人力图通过文学参与政治、宗教、民族身份、个人生存诉求等诸问题的入世热忱,也彰显了英国诗人的艺术自觉意识,构筑了入世情怀和艺术自觉的英国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93.
春秋时代是个用诗的时代。赋诗、引诗和教诗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三种诗歌接受方式和运用方式。以断章取义为方法,以政治功利为最终归依的春秋用诗实践,为孔子诗说奠定了深沃的理论与历史土壤。  相似文献   
94.
路的意象贯穿着华兹华斯《序曲》的始终。通过对在路途这一"开放的学校"中的情感和体验的回忆,诗人描绘了自己思想成长的轨迹,向世人展示了一种诗性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藉此激励人们回归古朴、虔敬的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95.
"诗佛"之称,让我们对王维其人其诗产生了很多误读,实际上他并不是一直如《辋川集》中所表现的那般安然恬淡,感伤情绪在他的作品中时有流露。其感伤情绪或者表现为人伦上对亲友分离的感慨和悲伤,或者表现为个人政治遭际中名声受累的失意和愧疚。诗人投身山水、寄身宗教,以消解感伤,但终其一生,也未能解开情感之结。同时,感伤情绪的融入,也让王维诗作中增添了"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96.
梁清标是清初一位有特色的诗人,他虽然是《贰臣传》中的人物,却与其他贰臣诗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中既没有故国之思,也没有失落之叹,更没有表现出江南贰臣诗人身仕两朝的负罪感。其诗大多表现馆阁之臣的闲适生活和对新朝、新君的颂美之辞,风格清平蕴藉,在创作上开王士祯的“神韵说”之先声。  相似文献   
97.
清代皖籍才女庆凤晖,出生于一个拥有"数世科名,门第清华"的文化望族,自幼饱读诗书,颇负才名。其著作《桐华阁诗集》题材多样,内容涉猎广泛,又因历经晚清国族沧桑、身世浮沉的巨大变故,诗歌风格清刚豪迈,情调沉郁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印记。通过对庆氏家族的考察和凤晖作品的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处在历史大变动时期这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及作家本人的内在心灵。  相似文献   
98.
澳门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诗人获得了显著的文学成就,其成因可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外部原因是澳门生活环境中特有的生息状态,内部原因是新移民诗人所具有的漂泊之感、充溢着生命力度的诗歌精神以及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澳门良好的生息状态为新移民诗人提供了可融入的空间,而诗人独有的个人经历、诗歌追求、创作风格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新移民诗人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为当时的澳门诗坛注入活力,二者在互补之中相互成就。  相似文献   
99.
陕西韩城籍诗人薛正清是民国时期重要诗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忧国忧民,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亦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艺术上则善融景、事、情、理于一体,将客观冷静的叙写与以高度概括的意象抒情相结合,格律娴熟、语言凝炼、质朴而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100.
在诗歌传播的历史进程当中,随着诗歌的繁荣,对传播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传播方式的演进也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古代诗歌的传播方式这一问题作历史的、纵向的审视,通过上至先秦下至现代,诗歌传播经历了由传统的传播方式到现代大众传播阶段新型传播方式的骤变,从中透视出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典型代表在人们的接受活动中逐渐由主流到边缘的延迁过程,进而揭示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美学价值为核心的文学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