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79篇
教育   435篇
科学研究   40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以承德市的森林分布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2008年MODIS/NDVI产品和地面气象站点数据,结合土地覆被类型,估算承德市森林植被的年净初级生产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承德市森林NPP的总量为1.075×108 g.a-1,年平均值为424.59 g.m-2.a-1,NPP最高值为656.78 g.m-2.a-1.总体空间分布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其季节变化较明显,呈单峰型.  相似文献   
32.
环境管制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将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作为"坏产出"指标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2001—2010年考虑环境因素下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并探讨考虑环境因素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从地区差异来看,考虑环境因素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而环境管制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33.
纳入土地要素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伟  赵新泉  居占杰 《资源科学》2014,36(10):2140-2148
虽然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狭义经济增长质量,但相关研究不仅长期忽略土地要素,而且研究视角多为数量、能源或环境等。为完整反映"质量"涵义,有必要将能源、环境和土地要素一并纳入到DEA-Malmquist模型。基于质量视角,本文测算了中国29个地区1996-2011年的质量Malmquist指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区域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视角,质量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技术进步是其上升的主因,但技术效率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差异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差距;只有中部地区存在σ收敛;各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除西部外的其它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34.
中国工业生产率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导致区域经济难以均衡增长。在此背景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市的工业生产率偏移的资本产出差异项和劳动产出差异项,发现各省市的工业技术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分别使用似不相关估计(SUR)和空间面板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以及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了我国RD投入对工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RD投入更容易引致资本深化的劳动偏向型技术创新,劳动资源丰富的地区不能通过RD投入取得竞争优势;而资本市场发达的地区从RD投入中更容易获得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35.
区域经济收敛性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建立RD边际生产力的测量模型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0省市1999-2010年间RD边际生产力对区域经济收敛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D边际生产力对区域经济收敛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并且RD边际生产力驱动区域经济收敛存在1期滞后。研究还发现东部RD投入过量,西部RD投入不足,中部RD投入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36.
乔晗  李卓伦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44-1456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实现数据要素价值转化、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阐释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理论过程,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划分为市场化建设和价值化配置 2 个阶段。文章以理论为基础,应用追加中间投入的网络 DEA模型,测算 2019—2020 年我国 30 个省(区、市)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通过 Malmquist 指数分析,研究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 1) 2019— 2020 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价值化配置阶段效率较高,市场化建设阶段效率低于价值化配置阶段。因此,未来进一步提高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完善数据流通和交易基础设施仍是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的工作重点。( 2)研究期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明显,提高技术进步率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均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作用,且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对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37.
张万里  宣旸  张澄  睢博  朱雅玲 《科研管理》2022,43(12):107-116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中国制造业2025”提出的产业转型的重要方针,而智能化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进步,是否能够真的缩短劳动时间,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还值得商榷。本文基于中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智能化试点政策,使用 2009-2018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PSM-DID),研究智能化政策能否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效率,并分析要素密集度、所有权结构和研发密度产生的异质性。研究结果发现:(1)智能化能够提高当期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明显;(2)智能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滞后性和动态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型趋势,而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从第二年才开始,并呈倒“U”型趋势;(3)考虑要素密集度、所有权结构和研发密度后,智能化对不同类型企业影响不同。简单来说,智能化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于资本密集型,而创新效率相反。国有企业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创新效率的作用都不显著。研发密度越低的企业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最大,但对所有类型企业当期创新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38.
为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经济效应,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干预增强是潜在影响渠道,政策效果在长江不同区位和不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存在异质性;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长江经济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对这一政策的学习借鉴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39.
胡洁  王美姝 《情报科学》2022,39(2):127-132
【目的/意义】阅读素养作为人类语言发展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引发全球的关注,对影响阅读素 养的因素及其机理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我国推行卓越阅读教育提供有效路径。【方法/过 程】本研究基于教育生产力心理学理论,依托全球权威的大规模学生素养的国际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 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中的阅读素养数据库,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 ear Modeling,简称 HLM)为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对我国四省市 361所学校 11,993名的阅读素养数据进行分析。【结 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个人能力、教学情况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均对阅读素养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因素对阅 读素养影响效应不同。【创新/局限】本研究通过学生个体因素和学校环境不同层级数据间的联合效应和多维影响, 分析影响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动态发展的因素,较为准确地还原了阅读教育系统的全貌,促进我国阅读教育质量 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0.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