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35篇
科学研究   10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作为乒乓球运动的核心,乒乓球赛场一直是乒乓球视觉展示的焦点。本文从体育场地视觉角度论及了乒乓球场地变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衍变、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深入分析借鉴视觉革命在体育比赛的特殊作用及运用,探讨了乒乓球运动传播的困境及乒乓球视觉转向的科技动因,并从微观视角就我国乒乓球器材生产商红双喜公司近10年来乒乓球场地器材的变革为例,对乒乓球场地的视觉革命与乒乓球运动的传播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多角度透析,理顺二者互为动因的关系,提出了未来乒乓球运动场地的视觉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Mathematica在几种几何图形绘制中的应用,提出了获得空间旋转曲面的参数方程的一般方法,并给出了用Mathematica绘制空间旋转曲面的实例的源代码.  相似文献   
13.
从信息革命对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阐明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实践意义,从信息增殖理论的发展过程,评介了创新进化观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意义.以<信息革命在中国>为载体认真思考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总结了前瞻性的深远构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代新科技革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等一系列情况,第三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定名为“人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议着重探讨了进入新千年和新世纪的人学建设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新科技革命与人的自我认识的深化;个人与集体、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发展;全球化与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鲁迅,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浓缩进了他的著作,在其《阿Q正传》中,通过小小未庄的博弈,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博弈模型,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步入“福利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各项社会立法的提出、确立、不断完善是其主要途径之一。其中,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几项社会立法无疑处于这一社会立法轨迹中的起始阶段,有其渊源关系。其他位和作用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7.
"诗界革命"论作为全球化东扩中的一种本土诗学投影,其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王韬从"地球合一"说出发,率先开辟全球性"奇境幻遇"。黄遵宪兼顾书写异古之人事和语言的俗化及新词语运用,为"诗界革命"作了进一步准备。梁启超以政治家的敏锐触角从黄遵宪等的诗歌革新实践中认识到诗界走向"革命"的必然性并实际吹响这一号角。其初衰在于通过诗歌的开创性变革而唤醒知识分子的以欧洲为范本的普世的社会变革渴望,但客观上却发起了全球化东扩中的一场本土诗学动员,让此前较为隐晦的全球化东扩的诗学维度转而以豁然鲜明的姿态亮相。作为全球化东扩的本土诗学投影,"诗界革命"论具有幻影与阴影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从绿色明的要求出发,透视中国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我国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如切实改变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绿色产业、走产业生态化之路,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用分析的方法导出了极小旋转曲面的生成曲线的方程。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对事物从感性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马克思对对象的理解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直观,着眼于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一超越为马克思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