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37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教育   13940篇
科学研究   2471篇
各国文化   79篇
体育   1569篇
综合类   1366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13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536篇
  2018年   468篇
  2017年   520篇
  2016年   545篇
  2015年   651篇
  2014年   1368篇
  2013年   2120篇
  2012年   1719篇
  2011年   1663篇
  2010年   1169篇
  2009年   1089篇
  2008年   1188篇
  2007年   1337篇
  2006年   1351篇
  2005年   1029篇
  2004年   837篇
  2003年   713篇
  2002年   526篇
  2001年   445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Persistent school shootings have generated ongoing pressure to assess and enhance crisis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via strategies such as resilience-building and post-crisis restoration. A network perspective offers a robust, multilevel approach for examining complex information flows among community, campus, and individual actors affected by crises. Drawing on relational and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we offer nine propositions that help explain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changes in a network over time. Although theoretically driven, these propositions are primarily functional, offering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afety officials and administrators trying to understand, prepare for, and respond to crises. Thus, we suggest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information flow, uncertainty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 crisis.  相似文献   
132.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133.
社科学报编辑编排的规范化是全面提高刊物质量,促进社科献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快速交流与传播的必要要求。关于“作工作单位和作简介、关键词与主题词的关系、注释与参考献的标注“三个问题的规范是目前学报规范化建设中困难而争议较多的问题,当引起学报界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4.
社会责任心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责任心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心理品质。国外学者已对社会责任心的概念、结构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并开发出了一批社会责任心的测量工具。我国社会责任心研究应在建立中国化的社会责任心内涵的基础上,确立具有本土化的社会责任心的结构模型、测量问卷以及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35.
当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通过革命手段建立后,革命的性质决定了此时的社会形态必然是一元化的非常态社会。社会的政治、经济、化资源的分配处于单一集中的不平衡状态,大多数个人的基本利益得不到实现。改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享有社会资源的主体多元化,实现社会结构力的多向性,从而达到社会结构力的动态平衡,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6.
张冬冬  郝拉娣 《编辑学报》2016,28(6):587-589
为探求行业特色期刊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发布学术成果,结合《大连海洋大学学报》的办刊经验,并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探讨处理海洋污染、保障渔业生产安全、促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关注水产品安全等重要问题,以期能为行业特色期刊更好拓展辅助功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7.
ABSTRACT

This essay engag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 of UNESCO’s 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 for fostering “global archival memory.” Archives function as rhetorical weapons for both political control and social justice with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contexts. The constitution of global archival memory shifts archives’ borders beyond nation-bound contexts, creating space for contention, deliberation, and debate within a presentist transnational arena. Approaching archives as symbols capable of marshaling cross-cultural identifications furthers memory scholars’ conceptions of transnational memories and communities. It responds to rhetorical scholars’ calls to further engage archives, while drawing on archival studies, memory studies, and rhetorical theories of memory.  相似文献   
138.
基金视角下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和趋势下,科研人员的跨学科研究行为促进了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共享与流动。以基金领域为视角,研究学科知识流动,以期为基金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方法/过程] 提出基于基金代码共现的学科知识流动强度测量方法,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351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构建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探究网络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学科层次内知识流动路径。[结果/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是无标度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显著的变化,网络中重要节点呈非稳态;不同学部之间,存在若干条较为重要的知识流动路径;在某一个学部内,具有较广影响力的一类学科往往更容易构成知识流动链条。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意义]为缩小博物馆图像检索中的语义鸿沟现象,探究社会标签及其分类机制在博物馆资源组织中的应用价值,以期进一步推进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虚拟展示并提高其资源访问率。[方法/过程]将现有的图像需求表达分类框架进行扩展,构建社会标签分类模型,搭建社会标签分类平台,研究标签分布与用户语言表达规律。[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用户更偏好描述图像的主题内容而非其外部特征,更习惯使用通用类型的语词来表达图像主题内容,更倾向于描述人或物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0.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中,如何找到一条既能体现“两课”的导向作用,又使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成为“两课”教师经常讨论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性学习,坚持社会实践活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研究性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能力。研究性学习需要有效的组织机制和学习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