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00篇
科学研究   25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从数学的本质、发展、应用方面及与哲学、语言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关系两方面阐述了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及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2.
陈染小说研究一直聚焦于其小说独特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而陈染小说独特的价值体系研究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和忽视。敞开女性私密生活与私语化表达方式是陈染用以拆解传统主流价值支点,重构个性化边缘价值支点的特殊手段,陈染小说的核心意义是建立了一个个性化的价值确认体系——内倾性、过程性、非功利性、非道德性的价值确认体系。  相似文献   
53.
《白鹿原》中的“白鹿精魂”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独具匠心地运用民间对灵物的信仰,成功建构了"白鹿精魂"这一神话原型意象。"白鹿精魂"是传统和谐文化和民族精魂的象征,它的消失暗示了民族传统和谐文化地位的失落。作者借此表达了寻觅失落的民族精魂、重建民族赖以发展的和谐文化的深层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54.
公共精神的养成是当代德育的应有之义,而班级生活在当代遭遇集体主义观念的坍塌之后,一度被技术化和操作化。学界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于儿童精神生活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培养儿童的民主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团体道德等公共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因此,当代班级生活育人价值开发的努力方向是使班级成为一个拥有公共精神、可以相互交流思想、保守孩子成长秘密、培养孩子公共品格的王国。  相似文献   
55.
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狮是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避邪雕物,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中华狮文化起源于汉代,随着佛教传入而在民间流行,到东晋南朝石狮造型渐趋成熟,唐代石狮雕刻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清时期基本定型,由强悍威猛而温顺活泼。闽台石狮具有镇风避邪作用,还成了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6.
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都是软件测试的重要方法,黑盒测试的测试人员更偏重于业务方向,白盒测试的测试人员更偏重于实现方式;黑盒测试更注重整体,白盒测试更注重局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57.
书为心学——论心理诸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作主体的心理因素对书法创作有重要影响。根据对书法创作活动影响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我们可以将心理诸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归结为五大方面:动机关乎书法创作的乖合,情绪酿就书法创作的气韵,思维提升书法创作的效能,气质影响书法创作的风格,价值观奠基书法创作的品质。关注书法艺术创作心理,有利于我们创造出更符合科学规律和历史检验的佳作。  相似文献   
58.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生物课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思想。  相似文献   
59.
科学理性精神,是蔡元培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蔡元培指出科学的理性精神,即对世界的客观正确的认识方式,它建立在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科学的理性精神需要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宣传科学文明,倡导科学方法是培养大众的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0.
中国社会的近代巨变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国近代文学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新变;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近代文学都有过渡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