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412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4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孙休孙皓统治期间,东吴国内先后爆发了三次事关吴主废立的政治谣言,其中两次发源于会稽郡而另一次也与会稽有关。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三次谣言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会稽郡在东吴后期存在发生政治性谣言的条件,而且这些谣言的背后隐藏着两个"核心事实":第一,东吴君权更替极不稳定;第二,会稽士族渴望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2.
宋代农民负担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的代表,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负担问题。宋代农民负担着较沉重的,大约占其收入的30%。因而也是引发宋代社会的各种矛盾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1857年3月至1858年5月捻军与太平军在两淮地区的联合抗清行动进行考察,认为两军走上联合抗清之路出于各自摆脱困境的现实需要;联合壮大了抗清实力,取得了正阳关之战的胜利;联合具有功利性,军事行动不能协调一致,没有达成预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板桥杂记》虽然是一部冶游之书,但值明清交替之际,却渗透着汉文人普遍的“遗民情怀”,仔细剖读《板桥杂记》会发现,这一时期“遗民文人”普遍感伤的常常不属高尚的家国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失语和个人的挫败感。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在近代化起步后受社会进步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呈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其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对“天下移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对清末民初移风易俗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理论上积极倡导,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扬移风易俗的意义,主张剪辫易服,废除跪拜,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婚姻自由,并组织风俗改良团体,制定法令,发表演说等。二、他们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的同时,更以可贵的勇气身体力行,成为铲除社会陋俗、树立社会新风的重要力量,并体现出大多以西方国家的习俗为楷模、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参与领域广泛和女留学生更为注重妇女解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引礼入法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史上的重要内容。在汉代,引礼入法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并大量运用于法律实践,呈现出法律的儒学化和礼治的法律化等特征。先教后刑、“原心论罪”、“亲亲得首相匿”和司法官吏的儒生化等构成了汉代引礼入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是一个崛起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民俗中有相当一部分与殷商文化相吻合,主要反映在高句丽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关于道教理论的探讨以及发展,对苏轼的文化品格、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发生影响,而通过苏轼对于陶诗的选择又使得整个宋诗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9.
唐宋刺青习俗是古代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对这种文化现象尚缺乏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系统考察。从唐宋变革角度入手,剖析刺青习俗产生的原因、变迁以及刺青者的心理动机,可以认为刺青是由转型期前的政治化社会还原成世俗化社会,由过去的"政治人"还原成"社会人"、"世俗人"的体现,是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