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6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教育   43557篇
科学研究   2946篇
各国文化   855篇
体育   2838篇
综合类   1021篇
文化理论   512篇
信息传播   11279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407篇
  2019年   360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427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1655篇
  2014年   5014篇
  2013年   4127篇
  2012年   4915篇
  2011年   5305篇
  2010年   4824篇
  2009年   4458篇
  2008年   5838篇
  2007年   5309篇
  2006年   4042篇
  2005年   3816篇
  2004年   2095篇
  2003年   2219篇
  2002年   1980篇
  2001年   1701篇
  2000年   1342篇
  1999年   360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深度的高度统一,是卞之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贡献,也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杰出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卞之琳30年代的诗歌创作,不难发现,对人生的沉思,是其诗歌持久的主题。这种沉思是以两种形式表现的:一是对自我以外的人生形式和生活态度的沉思,一是直接对自我人生的体验和沉思。就思想性而言,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诗人对人生的体验和沉思的结晶。  相似文献   
92.
我17岁上大学,算是早慧:17岁谈恋爱,属于“早熟”。当然,与前不久媒体报道的那位把早餐喝牛奶的钱节约下来,买圣诞礼物送给心仪的MM的小学男生比起来,无论从早慧还是早熟来说,我都不能不自惭形秽。这也不能怨我,我小时候既没牛奶——而且是天天——喝,也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洋节值得男女老少如此一过。  相似文献   
93.
中国古类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类书考源,类书结构形式的流变,类书编撰的社会文化背景角度剖析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中国古代类书。  相似文献   
94.
应对入世,媒体一方面要苦练内功,做大做强,以本土化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另一方面,当务之急是改革与WTO规则不相容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WTO的规则是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能用市场机制解决的就靠市场解决。但由于我们的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在许多地区、许多领域还存在着  相似文献   
9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身就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它体现的就是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创新是新闻的灵魂,所以新闻要想做到与时共进就要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6.
近3年来,我在军报相继主办了《记者与指导员对话》(以下简称“对话”)、《先进连队的得意之作》(以下简称“得意之作”)两个栏目,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总政领导和机关多次给予表扬鼓励,编辑部也收到不少读者赞扬信,军报的《读报与评报》专版还发过评论性文章。  相似文献   
97.
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思维,鼓舞人的斗志,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为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音符上跳动,在旋律中成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8.
展览·活动     
《中外文化交流》2006,(11):78-80
天边的云&;#183;沈勤个人作品展于德国;“Process & Expression”观念摄影展;教育部新大纲将美术列为高考科目;第四届大道现场艺术节;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征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9.
100.
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