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300篇
科学研究   148篇
各国文化   216篇
体育   86篇
综合类   144篇
文化理论   92篇
信息传播   16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645篇
  2013年   577篇
  2012年   798篇
  2011年   865篇
  2010年   805篇
  2009年   617篇
  2008年   864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大正 《出版参考》2006,(2X):36-36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1970年)官僚家庭出身,母亲倭文重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女性。6岁起在日本贵族学校学习院受教育长达13年之久。在校期间,受日本浪漫派思想的影响,开始用现笔名发表习作。1944年考入东京大学法学部。1946年经唯美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推荐,发表短篇小说《烟草》,从此正式步入日本文坛。  相似文献   
42.
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何其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享誉文坛的诗人、作家和理论建树颇丰的文艺理论家,其实,他也是一位从事了多年编辑实践活动的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长期以来,人们从作家和理论家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他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所做的种种努力却少有问津。鉴于此,本文在梳理何其芳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试对其编辑思想做一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43.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以"三大发现"为标志的,第一次是"作家的发现",它以发挥作家的主体创造性为基础,将文化的创造带入完全自觉的时代,在各抒己见、各逞异彩的竞相角逐中,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起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也是"人的发现"所带来的硕果之一:第二次是"读者的发现",它使人们认识到读者在文化接受中的主体创造作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前理解"去填补"空白",或重新解释"文本",更可以通过"期待视野"去左右创作者的创作,这就将文化创造活动从"文本"的束缚和少数"精英"的垄断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流动于创造与接受过程中的"活文化":第三次则是"编辑的发现",亦即编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创造价值的确立,这一"发现"是近十几年才有的事,但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相似文献   
44.
陈白尘     
戏剧家陈白尘,原名陈增鸿,1908年3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清河县(今淮安市区)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幼年人私塾读书,1923年考入爱国教育家李更生主持的成志中学,开始以白话文写作并向报刊投稿。1926年,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第二年秋转学于上海艺术大学,追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对戏剧发生了浓烈兴趣”,成为南国社重要骨干。1932年,在家乡淮阴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继而参加共青团,任共青团淮盐特委机关秘书。同年9月在淮阴被捕。1933年春被国民党判刑并监禁在镇江监狱。他在狱中秘密写作,向“左翼作家联盟”影响下的刊物投稿。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做“亭子间作家”约两年,从事《石达开的末路》、《恭喜发财》、《太平天国》等多幕剧的写作。  相似文献   
45.
周立波单单瘦瘦,颧骨很高,戴一副近视眼镜,清瘦的面庞上总是充满笑意,是一位才华横溢、温厚善良、与世无争的文艺前辈,也是唯一获得两次斯大林奖金的中国作家,一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同时获奖的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再是与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合作的电影记录片《解放了的中国》。  相似文献   
46.
出版商的目的不是在为文学史增添一部作品,而是为市场增加一个商品[编者按]  相似文献   
47.
1〉339的联想     
陈尚忠 《今传媒》2006,(8X):58-58
在一次国际笔会上,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年轻男作家,打量一位坐在他旁边一直沉默寡言的女士,判断她很可能是一个初入门的新手,于是在与她简短交谈几句后,不无炫耀地说:“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  相似文献   
48.
春节休息几天,难得有时间看点工作之外的东西,新浪的名人博客早巳炒得如火如茶,笔者在此期间浏览了众多名人的博客,印象最深的要数冯骥才、陆天明、柯云路和余华等作家的博客。  相似文献   
49.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1895年出生在江西。这位武门之后怎么也没有料到他阴差阳错地在报界一举成名,并进而成为中国20世纪20-40年代大红大紫的畅销书作家。  相似文献   
50.
陈岳芬 《新闻界》2004,(5):49-50
学界普遍认为90年代是报告文学的衰退期、是批判的退位和作家的自弃0:总体的评价应建立在详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为准确定位90年代报告文学的品位,有必要深入探究这一时期三类代表性作品——史志性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和问题报告文学的内涵和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