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记载事件和传递信息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印刷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极大地繁荣了人类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使信息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巨变,并对档案事业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吴香琴 《兰台世界》2009,(10):20-21
本文阐述了数字纸张技术的诞生背景、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指出了数字纸张面临的各种难题。  相似文献   
113.
我1949年进入印刷行业,至今恰好60年。60年来,中国印刷业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其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印刷技术由落后到奋起,再到基本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发展历程。印刷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  相似文献   
114.
论编辑起源于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与邵益文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的"春秋起源说"存在研究对象不明、判定标准不清等问题而不能被证实,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作者和读者,并要求印刷之前有较高的书稿质量,编辑产生了.编辑的产生,为知识创新建立了权威的传播和储存机制,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5.
印刷术的产生,曾受到中国石窟造像活动的启发和影响;印刷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石窟造像之功德活动.中国佛教石窟造像题记启发了初期雕版形式,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之衰退,正与印刷术的发展完全同步.龙门石窟北朝刻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洛州灵岩寺沙门僧祭造石像记>是法藏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父本".武则天当皇后,政治中心东迁洛阳,龙门石窟在初唐出现造像高潮.这是法藏刻经取法龙门石刻格式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6.
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贡献重大.广东印刷术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文章分别从广东文化背景、印刷术发展历程和广东印刷术的特,最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7.
阅读的理想     
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我们有时候难免会想:这么多书,究竟如何选择?况且今天的印刷术极其发达,制作书籍简直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印刷垃圾遍地皆是。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提防被这种垃圾淹没和伤害,是阅读的苦恼。所以我们期望一些好的选本,借助它们来节省时间,特别是用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强化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8.
当前关于印刷术起源问题的两个争论焦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印刷业之所以特别引人注意,不仅因为它是一项重要产业,而且因为它是传播知识、传播科学与技术的服务性产业,它还反映了文化的‘理性程度’和社会的‘开放程度’。”因此,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一向是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数码印刷发展迅速。在欧美等国,数码印翻的年增长率在20%左右:在中国,数码印刷的年增长率高达100%,以富士施乐为例,DocuPrint C1255近几年在国内已卖出300多台?2003年一年销售量就近100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普及.数码印刷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前景必将更为广阔。在2004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与专家一起回顾数码印刷10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0.
本文从文献记载以及中国古代对于印刷方式的选择及出版之具体行为举措中,将古人对活字印刷术的认知作钩玄索隐及类分诠释,并分别对其产生之背景作具体的引申分析。古人对活字印刷术的局限及优势有着全面而清醒的认知,并据此决定其仅作为印刷方式的辅助和补充手段而非主流。古人对活字优势的认知有一个由微而广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活字印刷使用范围及频率亦不断扩大,其对文化传播、保存之功亦日渐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