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905篇
科学研究   79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70篇
综合类   85篇
文化理论   37篇
信息传播   42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迈纳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但作为一种情怀,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等意识,二是宽容、兼收并蓄的胸怀。我们有必要在认识到其局限性的前提下,把握它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2.
人文关怀是历史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立意时,应以人文关怀为基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增强学生关爱的意识和塑造学生的理性人格。  相似文献   
53.
一转眼的工夫,我已经在江苏教育报刊社《初中生世界》编辑部工作整整七年了。还记得到报刊社实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决心要努力加入这个集体。为什么呢?因为这份事业我喜欢,因为报刊社的氛围我喜欢,更因为报刊社人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和严谨踏实的作风感染了我。我觉得,一个人对工作、对生活的这样一种情怀真的很重要。  相似文献   
54.
刘银清 《兰台世界》2016,(6):144-146
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见存于《古文苑》,篇名为后人所加,当依任昉《文章缘起》更名为《诣公孙弘奏记》,写作时间应是元朔五年任胶西相之前。与存世文献中的奏疏及出土文献中的书信格式比勘,《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奏记用语和格式,"叩头死罪"等乃书疏中常用语,并非是徐公持先生所说的一味卑辞迎奉和矫情。相反,此文颇能体现董仲舒的治世才能和儒者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5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项要求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第二项"情怀要深"。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部分,理应做一名有情怀的引路人、筑梦人和知心人。  相似文献   
5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文章以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为例,从引领主题教育格局、融入生活经验布局、运筹主动学习棋局三方面对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7.
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习近平的讲话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我们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并非仅是对青少年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公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58.
现代女作家萧红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呈现出灵与肉的紧张对峙,往往以主人公对爱的彻底绝望而告终。但萧红在叙事中依然涵容着对人生的无限悲悯,弥漫着悲凉的人生感悟。作者深凝而诗意的目光已超越了情爱叙事本身的范畴,深入到人的生命意识深处,使读者往往忘记了叙述层面的情爱而感受到人生的荒凉。  相似文献   
59.
本土情怀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面对势不可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本土情怀下的国际化选择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化解这对现实矛盾的理智出路。  相似文献   
60.
绳传冬 《职业技术》2006,(20):83-84
本文从李白、杜甫所生活的不同时期缘起,阐述了二人不同的创作道路,并以二诗为由,比较论证了同一题材所产生的“两种风格别样情”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