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7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程锁  张辉 《新闻传播》2010,(2):77-77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工作中收取被采访和被报道单位、个人及有关方面的报酬或费用的行为。这是1995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的《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关于有偿新闻的定义。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各类媒体为吸引受众,对相比"硬新闻"更容易被受众喜爱的"软新闻"日益重视.然而,坏的风气随之而来,由于软新闻不像硬新闻那样题材严肃,媒体渐渐模糊了广告和新闻的界限,出现了杂交式文章,不伦不类,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体和新闻本身"忽悠"了.  相似文献   
43.
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媒体的,也有社会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观念上的,也有实际工作上的.窃以为,诸多原因中,最主要、最关键、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的,是观念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44.
11名记者在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中收受现金与金元宝的新闻爆出后,全国新闻界为这11位记者违反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收受贿赂的行为感到痛心.少数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面前败下阵来,这样的教训引起了新闻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各新闻单位都高度重视起了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行业自律,以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不正之风,在社会公众面前重树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45.
加强新闻学子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莉 《新闻窗》2008,(1):117-118
近期,笔者看到一位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文章,讲的是一场关于“有偿新闻”的课堂讨论。讨论一开始把“有偿新闻”界定为目的性和情义性两种。目的性“有偿新闻”属于“遮丑、堵口”性质,被同学们一致否定。但对于睛义性“有偿新闻”,参与讨论的同学大都表示认同。据赞同的同学称,情义性“有偿新闻”是指在坚持报道真实和新闻价值的前提下拿相应的“劳务酬劳费”。其合理的理由有二:一是人情世故的无奈,此为中国特色。二是付出之后的理所当然,记者日晒雨淋地出去采访,回来还得笔耕不辍地整理成文,有时候还得冒生命危险,可以为他的辛苦劳动取得与之平衡的报酬。  相似文献   
46.
俄罗斯有偿新闻侵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刊播的以牟取私利为目的的新闻,即拿新闻媒体的发稿权或者新闻记者的特殊身份作利益交换的新闻。“有偿新闻”的本质是贿赂。  相似文献   
47.
《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兰成长被打致死案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也引起了对新闻媒介管理的反思。兰成长一案暴露了记者站管理的不完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新闻法规中关于记者站管理方面立法的不完善。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看,目前记者站聘用记者的职业道德失落和有偿新闻问题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48.
新闻的五大公害是指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这五大公害在新闻传播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49.
“新闻专业主义激情”——新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新闻界充斥着"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时,"不公平"的竞争平台,"不对等"的价值收入使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步伐沉重了起来;当职业责任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公众的舆论压力与内心的矛盾冲突更使新闻从业者徘徊不前;当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相互冲突时,思想认知的误区常常使新闻从业者陷于两难境地.这所有的一切,都会造成新闻从业人员的"无激情"工作状态--这是很可怕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相似文献   
50.
近年来,“有偿新闻”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有极少数记者,由于收受非法利益数额很大,受到刑事检控,有的已经以受贿罪获刑。山西太原杏花岭区检察院拘捕央视女记者事件发生后,有论者提出记者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受贿罪的主体。①笔者不能苟同,认为在我国,记者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受贿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