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46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被当成一种不受欢迎的消极的存在。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让“静”下来的策略。  相似文献   
62.
赵旭一 《中文自修》2007,(10):30-31
庙里失火后,三个和尚经过一番深刻的自我检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感悟。由于重建寺庙还需一段时间,三个和尚便决定下山去看看世界。分别时他们约定,三年后再在庙里相见。时光飞逝,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昔日的三个和尚在庙里重聚。一番寒暄后,天色已晚,三个和尚便在庙里住了下来。  相似文献   
63.
孙鸿  冯丰收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5):66-67,82
周长圆的西部诗以独特的西部经验和真正的西部视角,在诗坛奏响了一曲曲西部之歌.它以广阔的空间感、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周长圆的西部诗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追求着一种丰厚和升华.  相似文献   
64.
从1993年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到2003年出版《较量背后的沉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专著,我积累了难忘的经历与丰富的感受。我想,或许将这些感受变成一些建议,更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便试着写下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及一切关心教育未来的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65.
历代文人不懈地探求诗词成功之本,先后经王充、曹丕、萧统、刘勰、钟嵘、司空图、严羽、谢榛、王士祯、王夫之、王国维等人一代代不断地辨析、继承、扬弃、升华,已初步探明要写出好诗,诗人必须达到物我两忘、间不容声.无须审辩探求,而诗情盎然满怀的境界——这即是写出成功诗篇之本。  相似文献   
66.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67.
李遇秋先生是当今我图著名的手风琴作曲家,多年来为手风琴这种乐器创作并改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促织幻想曲》、《惠山泥人印象》、《广陵传奇》、《沉思与酣歌》以及《第一奏鸣曲——长征》、《第二奏鸣曲——扎西德勒》、《第三奏鸣曲——天山云霞》等。  相似文献   
68.
苏富忠与董操二位教授合著的《心理学的沉思———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济南出版社 2 0 0 1年版 ,以下简称《沉思》)一书 ,是去年心理学理论领域里的一个重大收获。这部书针对既有心理学理论研究薄弱和观点上的一系列失误 ,企图以系统的理论建构来推动心理学展开一场科学革命。认真研读这部书就会发现 ,《沉思》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创造。《沉思》第一部进一步完善了苏富忠教授早已提出了的心理观、信息观、意识观。认为心理是主体的一个内在构成要素 ,其功能是借助信息而实现的对主体自身和相应外物的控制、反映与反应。这一心理…  相似文献   
69.
一次,与同办公室的同事闲聊,话题是谈谈各自小时候亲历的感到迷惑不解的事情。同事们兴致很浓,谈锋甚健。他们都饶有兴味地围绕主题谈了许多童年趣事,我听了,感到非常有意思。把其中关系到教育方面的话题整理出来,仔细玩味一番,得到不少启迪,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沉思,涉及到思想意识.思维语言、个性发展与心理困惑等诸多方面,其中蕴含着共同的问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0.
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精神涣散与听觉退化是阿多诺考察流行音乐时形成的两个著名结论 ,但是他的这种判断却遭到了西方学者的质疑与批判。实际上 ,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仇恨既是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总体思路的具体延伸 ,同时也是他本人的情感好恶所致 ,而更重要的是 ,流行音乐主要是诉诸于听众的身体狂欢而不是他们的心灵沉思 ,因此 ,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定罪存在着明显的错位 ,他与流行音乐的交战实际上是两种美学观念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