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791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56篇
综合类   6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我们从历史的维度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历程进行重新规约,探寻其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课程的视角寻求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性与现代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角度之间内在逻辑张力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2.
探讨汉字“摄”“影”“照”“相”等字最原始的含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曾经出现和应用的表达相同或相关含义的流变,在应用中合理地替换或舍弃,演变成现代汉语中代表“摄影”相关含义的经常性用法。  相似文献   
113.
丁玲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延续性,但同时亦有变化.在丁玲的早期作品中,梦珂、莎菲等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带有作者丁玲的个人影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丁玲对新式女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在小说《母亲》中,曼贞的出现,为读者重新认识与理解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独特个性与精神面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4.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5.
关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所造就的关中人独特的服饰习俗,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体现在质料、款式、颜色等诸多层面,并形成了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6.
本文通过比对《文选》陈八郎本等的音注,分析《文选》五臣音注的现状,考证它的原貌,归纳它的流变状况,发现现有文献上的五臣音注来源复杂,版本较多,传承系统复杂。陈八郎本等五臣注刻本上的音注已非五臣音注的原貌;五臣音注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位置的改变,由注文中变为正文中,然后形成整体,不再区分是谁作的;五臣音注数量亦愈来愈多。不宜以陈八郎本等的音注来作五臣音注的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7.
陈宝良 《寻根》2014,(5):22-26
称谓之事虽小,却是一种身份象征,有时甚至被上升到礼制与法律的高度加以认识。在日常交际中,称谓是否得当,小则关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大则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明朝正统年间,山西大儒薛碹很有学问,在英宗皇帝面前奏对时,理应自称“臣”,或许因为紧张的缘故,一时误称自己为“学生”,言出深感失言,不觉惭愧,只好引退。还有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崇祯皇帝召见一些地方上的推官、知县入对。面对皇帝,本应自称“臣”,但有人误称“知县”;本立称皇帝为“皇上”或“陛下”,但有人误称“老大人”,仓皇间觉得错了,又误称“老皇上”。上述种种,显然不符合“朝仪”,属于“失仪”的行为,说大了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官运。  相似文献   
118.
119.
韩永青  成毅涛 《新闻界》2008,(2):137-138
从印刷时代对喜剧元素的开发,电视时代对戏剧性情节的发掘,到网络时代的互动娱乐狂欢,广告创意范式娱乐化趋向愈益凸显,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心理、大众文化和社会形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0.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圆满、完善的综合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体系的规范下,中国古典诗歌的体式自《诗经》以来就不断追求尽善尽美的理想。从楚辞始,诗歌体式在散文化和音乐美方面进行着互补探索,辞、赋仿重遣词造句的自由精丽,乐府偏重音律的整齐和谐。唐宋以后,诗体美的具体体现为格律,元曲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格律诗体的尽头。近、现代新诗体式的革命在所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