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5篇
  免费   36篇
教育   2510篇
科学研究   52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72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9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迭遭贬谪使苏轼溶入了现实生活,根植于社会实践中。体察民情,关心民瘼,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政治受挫,思想成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贬谪是"根",文学成就是"果",贬谪促成了苏轼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2.
苏轼在被贬的路上,从黄州时期的摆脱功利态度,到惠州时期的身世永相忘,再到儋州时期的“寄我无穷境”,一路走来,一路顿悟。文章从他被贬三地所写的游记散文中,揭示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梳理他思想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83.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改旷达之风,历来为后人所推崇,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人生态度,给了他苦难人生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安适与自乐,其诗文中所体现出的闲适意趣及其内在的思想意蕴既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白居易闲适精神的接受与继承,又有儒道思想的影响,还和其自身的个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4.
苏轼三咏赤壁的思想底蕴,并不在于佛教和道家的影响,而是植根于一种具有实践取向的生命意识。苏轼对人和物的自然生命,持肯定乃至乐观的态度。基于此,他对儒、释、道的汲取与调和,以是否成全人性的自然成长、生命的自由展开为归依。  相似文献   
85.
苏轼写过近百首咏茶诗词,其中近50首是专门咏茶的。苏东坡和茶,展现的是文人与茶的和谐结合。从酒到茶的历史性嬗变,在一个深广的时间和空间座标上,揭示了苏东坡的人格(性情志趣、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及人生终极价值追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6.
苏轼的题画诗共计157首,内容丰富。这些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其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其实也让我们窥见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看到宋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高雅的艺术爱好;平凡的交际应酬;以及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与趋于平实的审美风貌。题画诗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相似文献   
87.
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历史地位和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自西晋潘岳始做《悼亡诗三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悼亡作品问世,且名家辈出,悼亡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题材。中国古典悼亡诗词以其哀婉深沉的格调,追悔悲戚的情思,真挚深厚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一种悲剧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8.
标点符号在诗词中具有明示停顿、语气以及辅助抒情的作用,是诗词行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陈迩冬先生所注《苏轼诗选》和《苏轼词选》中出现的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分析,同时也指出该书使用标点符号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9.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了黄州诗词恬淡、清空的艺术境界,具有至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0.
惠州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基于苏轼作为寓惠时期的历史名人为惠州文化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等缘由,选择以苏轼及其诗文为视角,可以领略到惠州文化海纳百川、宽待来者的开放心态,热心仗义、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人文风尚等特征。体会惠州文化的包容性内涵并努力使之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资源,能为创建更加美好的惠州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