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8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41.
242.
全燕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0):39-51+127
随着人机传播现象日趋活跃,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在同步开展中。但其中并未提及人机传播作为独立科学研究体的合法性来源问题,而这恰是人机传播研究的“元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学理上厘清人机关系。立足这一认知,从辨析人-机本体论差异入手,借助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机器与技术物作为行动者的实践本体特征,将人与机器定位于广阔的行动者关系网络,探讨如何在行动者的传播实践中重组人机关系,并在行动者协商与互塑中发展人机传播,籍此确立人机传播的科学研究体身份。  相似文献   
243.
随着生活场景转移至数字空间,个体感知方式由现实“接入式”感知转向数字“介入式”感知,作为网络节点的行动者身份被凸显。行动者持续性、规模化地转译与再生了全新的乡村视听文化,一种带着预设观看结构的技术制式成为延伸人类感知的基底,个体的感知在数字空间中不断地介入、生成与再造。传播构成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中介与形塑了受众感知,最终搭建了一种新感知生态。  相似文献   
244.
吴晓虹  曾庆香 《编辑之友》2023,(2):80-85+91
人们习惯以符号把握事物的形象,城市形象即人们对于城市各类符号进行感知的结果。然而,人的惯性逻辑使之在看到城市中的各项元素时,本能地将这些符号的能指直接指向所指,而未仔细探究其中理据性的生成过程,进而造成城市形象认知的偏差。文章在符号学基础上,嵌入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将行动者行动的过程视为符号理据性的生成过程,其中转译作为行动的关键机制,帮助完成了理据性的创造。符号学与行动者网络的结合,不仅对城市形象进行了更为客观的解释,同时对于一切主体的真实形象建构、呈现与认知,提供了更为扎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批判路径。  相似文献   
245.
自1995年执导《雪的孩子》开始,法国导演尼古拉·瓦尼埃便将电影镜头对准大自然,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地球家园生态平衡等问题,他通过温情写实的主题阐释、自然平淡的叙事方式、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借助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来分析瓦尼埃电影中人与非人要素的共构与转译。同时,依托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动物伦理观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生命哲学观,来认识瓦尼埃电影中尊重生命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并思考瓦尼埃电影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生态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46.
在对2022年中外数百篇有关新闻创新实践与理念的论文、报告和文章进行系统性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研究团队对2022年全球新闻创新现象进行了综合评述。报告从整体上分析了全球新闻业在新闻环境方面的变化、多元新闻行动者网络的建构新局和2022年度12种重要的新闻创新行动,以期给中国新闻业的实践者、观察者提供全球视角的参照。  相似文献   
247.
牟向前  于德山 《新闻记者》2023,(7):78-88+100
本研究对电子健身游戏群体进行民族志观察与深度访谈,并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电子健身技术逻辑、媒介用户自画像、身体信息交流等情况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游戏媒介实践过程中存在多个行动者,社会文化环境、技术与用户群体构成核心行动者,出现身体、健身思维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转译,并依据身体利益、社区信息交流等不断加速转译,形成以数字身体为目标、情境元素融合与技术资源优化的“网络文化”形态。“作为媒介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媒介”边界变得模糊,作为连接的身体不断激发用户的健身经验性和游戏元素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48.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程,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之举。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借由中观取向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存在认同感较差、行动力不足、协同性欠缺、制度化薄弱等问题,致使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地,建设实效未能充分显现。研究认为:应采取积极的转译策略,把握好问题识别、利益赋予、有效征召、充分动员4个环节,通过发挥高校在行动者网络同盟中的核心行动者作用,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研制工作,将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国家—地方—校际”三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等途径,有效调动和激发各方行动者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增强异质行动者之间的协同性与联动性,助力形成稳固的体育课程思政行动者联盟,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49.
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动态生成原因分析,遵循该理论框架,通过对不同行动者及互动关系的分层阐述,挖掘虚假信息的生成条件与状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启示与思路,实践目标在于从源头上减少并遏制虚假信息的生成。  相似文献   
250.
杨秀  张林 《新闻界》2023,(4):84-96
在媒介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提高公众媒介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比利时以媒体教育高级委员会为核心行动者,通过转译将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各群体等异质性行动者的利益、兴趣趋向统一,构建出多元主体相互链接、共同演进的关联网络。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深入考察了比利时媒介素养教育法令与政策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实践,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技能与水平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