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6336篇
科学研究   299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386篇
文化理论   25篇
信息传播   28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700篇
  2013年   535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688篇
  2010年   669篇
  2009年   632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485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陈述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含糊性和随意性。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语文教师陈述教学目标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理论上探讨语文教学目标陈述问题十分必要。现代科学心理学有关教学目标陈述的理论主要包括分类分层陈述理论、行为目标理论和行为样品理论。依据这些理论,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分类陈述,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分层陈述,针对学生的言语行为规范陈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国家形象宣传片运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逻辑起点,基于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国家形象宣传片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分析这一传播手段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5):55-66
北美Media Ecology被波兹曼界定为"对作为环境的媒介的研究"。然而,从学派发展史来看,学者们的研究远不是"环境"二字所能覆盖。学者们将媒介看做"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并考察彼此的互动关系,这就是"作为物种的媒介"这一维度。Media Ecology将"媒介"和"生态"连用是一种隐喻的用法。"作为环境的媒介"和"作为物种的媒介"是Media Ecology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生态隐喻。  相似文献   
14.
浅谈教学目标的陈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教学目标实质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陈述存在的问题和陈述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分析,了解新的教学目标陈述策略,对教师陈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帮助,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客观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科技外语人才的隐喻思维能力被视为主观性能力而受到忽视。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认为人们的思维活动和概念系统大部分具有隐喻性和想象性。科技外语人才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创新促进了科技信息知识简洁、准确和严谨的传达互动,激发和提高了科研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技人文精神的认识,促进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亲和",不但能普及公众科技知识,而且又能加强科技语篇精细化、准确化和严谨化。  相似文献   
16.
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得当而巧妙的引领。而教师巧妙引领的自信,既来自执教者对文本深刻而独到的把握,同时也来自执教者富含智慧的口语引领艺术。下面,笔者以《丑小鸭》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对此问题予以说明。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探究童话给我们的启示。生:丑小鸭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可见,只要我们努力,最终一定会成功。生:丑小鸭本来就是由天鹅蛋孵化的,它变成天鹅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佬》试图对两个不同的“父亲”个体和复数“父亲”进行重构,书写在美华人的历史。其中既有寻梦的隐喻,又有和平之思,提示读者感受文本的召唤。  相似文献   
18.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但存在于语言中,同时还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童话中也有大量的隐喻。本文试以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为例,来分析隐喻在童话故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隐喻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要达到本族语者的地道性必备的能力。本文在分析基础英语课堂中词汇教学与隐喻能力培养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一词多义、借助概念隐喻理论讲解词语搭配和从隐喻的角度理解词汇的转类法三方面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漫谈隐喻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使用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据波里奥等人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隐喻.从心理学角度看,许多学者认为,类推和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