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1篇
教育   1537篇
科学研究   15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1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5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礼记》的形成是礼乐文化传承在汉代时的一种学术形态。《礼记》呈现了汉人对西周礼乐文化传承的书写方式和文体样式。从七十子之单篇散记到《仪礼》附经之记,再到《礼记》成书,实际上是记者在传承和记录礼乐文化,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在对周礼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伴随了不同时期的"记"的文体功能的孕育与发展,经学与文学呈现的是一个同步共生的状态。关于《礼记》文体的研究,将试从礼乐文化的学术传承史中发掘记体内涵的演变及文体因素的逐渐形成,以重新认识《礼记》的体例特点和文章形态。  相似文献   
992.
《豳风·七月》是一首记事性的诗。其记事的方式,历来认为主要是以衣食为主线,记叙农事风俗的内容,和以四时十二月为时序的月令方式。然而在细读后,发现诗中还包含有按文王八卦序的记事方式。通过比照与文献征引,基本上能确认这一事实的存在。《七月》诗与文王八卦的结合,进一步反映了周民族古老深厚的文化精神,也为八卦与农业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993.
行动研究最早是由美国的Coller和Lewin提出来的一种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行动研究具有一线教师参与;强调合作;改变现状三大特点。本行动研究模式的建立参考了H.Altrichter行动与反思的循环理论,Lewin的螺旋式渐进循环模型,McDonough J.& McDonough S.以及施良方的行动研究循环模式。实施步骤包括:初步计划;用头脑风暴,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问题,订立假设;制定行动方案,行动策略;实施行动方案;评估/反思;改进新方案;实施新方案;再改进等。该行动研究有效提高了听力教学效果和教师专业研究素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4.
孔子说诗上承春秋的用诗又不同于春秋,下起两汉四家说诗又不同于四家说诗,既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有关孔子言行论述的著作:《论语》《孔丛子》以及上海博简《孔子诗论》中不难看出。孔子的说诗的特点被后世或继承或弃置,这之间虽有着它深刻的历史因素,但对后世的影响仍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5.
历年来人们多把《采葛》中"如三秋兮"之"秋"与成语"一日三秋"之"秋"等同,皆训为"年",如此则"如三秋兮"与下文"如三岁兮"语意重复,与全文的层递结构相矛盾,当属误训。而或揣度孔颖达所作之疏而训"秋"为"季",句意虽通,却只是单纯从义理出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理据不足之嫌。今试从上下文语境、结构特点及古今用例等方面对此"秋"训"季"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996.
沈德潜以格调说诠释《诗经》,强调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评析体法,突出情感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借演绎“《诗》正而葩”诠释《诗经》的关学风格。  相似文献   
997.
《诗经》史诗不仅记叙了客观的历史事实,更在人们心里描画了活生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其艺术美所以得到相当高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史诗结构、叙事手段、形象塑造、节奏韵律等方面不自觉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998.
宋代判词的散体化是我国古代判词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中国判词语体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骈体文到散体文,表面看起来,是体裁的问题,而实质上是语体适用内容的问题.散体判词依据内容的需要遣词造句,从而改变了语言运用的重心:以内容表达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明公书判清明集>是研究中国历代判词语体流变轨迹的重要语料.探讨其语体风格,即可窥见宋代判词语体风格的总貌:言简旨达、辞尚体要、圆通博约、言浅情真.  相似文献   
999.
<诗经>中"壹"字共出现5次,历来解释多分歧,笔者以<驺虞>中的"壹发五犯"为重点进行诠解,认为应作"专一"解."壹"与"贰"正相对.  相似文献   
1000.
关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民族问题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一至四版,集中来说,存在如下四点民族问题:一是中国“种族”提法;二是“XX人”民族提法;三是“族姓”提法;四是没有“民族古籍”类目,这些既有学术上的分歧,也有认识上的不足,更有政策上的失误。为此,特别指出并加以讨论和更正。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