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092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87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71.
云南洞经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始终与地方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两者的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互的融会。此外,洞经音乐和民间宗教音乐在相互融会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世俗化的倾向,这是主体适应性与客体需求性所决定的。可以说,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融会,使得包括洞经音乐在内的民间宗教音乐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2.
从信仰看,东晋玄学在生死问题上割断了家族的连续性和血统上的关联性,突出了生命的个体性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断裂性。强调生命的个体性与血缘上的断裂性,这是思想的进步。然而,玄学仅仅在理论上有突破,在修行实践和制度建设上根本就没有探索。而已经传入数百年之久的佛教有理论纲领,有修行实践,有僧团制度,又是性质上完全不同于礼教的外来文化,满足了士族打破礼教束缚、确立个体信仰、追求人生自由的需要。由玄入佛,即是士族信仰的大势所趋。而东晋士族佛学,从道安到慧远都为解决士族的人生问题而服务。人生问题是人与道的关系,为中国所独有。  相似文献   
73.
《聊斋志异》的相关篇章表明:当时世俗社群在禅学的理解上的深浅之别,构成了该书之禅学思想的内部层次。《聊斋志异》中,禅学所处的外在层次,则是在佛教内其他宗派的题材和与佛教有关的民间信仰题材的衬托下凸显出来的。禅学思致在《聊斋志异》艺术结构里的布局,可依其存在形式大致分为全体式、部分式、点缀式三类。烛照《聊斋志异》的禅学思致,当有益于古代小说研究境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74.
佛教孝道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在家与出家之别"、"孝贯儒释"、"孝心即是佛心"这几大阶段。在此过程中,佛教伦理的宗教内涵逐渐淡化,世俗内涵越来越突出。这意味着当代佛教伦理只有与目前的世俗生活相结合,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5.
作为中国文化思想基础的佛、儒、道三教,其养生理论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三教养生思想的地位、内容、异同等进行了探讨,对现代中国人的强身健体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6.
针对专业四级议论文中学生对模糊限制的人称代词“We”和“you”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挖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学生在英语专业四级议论文的写作中提供一些启示,增强文章的得体性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77.
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并行,"外服儒风,内修梵行"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他们在讲圣人之道的同时也信奉儒家学说,隐逸避世、参禅论诗成为除了垂名朝野、建功立业之外的另一种风景,亦儒亦佛、非儒非佛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现实和理想挣扎之中的一幅缩影。晚唐诗人方干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78.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拭对佛学持彻底的否定态度,抨击甚多。在他看来,佛学是虚诞之学,流于自私自利的境地,未能分清天理、人欲之间的差别。张拭的佛学观建立在儒释思想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以自身理学中的“仁说”“格物致知”“居敬主一”等思想消解释氏,目的就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抵制释氏对儒学的侵入。  相似文献   
79.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形式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佛塔的兴盛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佛塔在中国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0.
辽代崇佛之势远胜同期的南方政权。作为一种文化,佛教曾对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后世却有“辽以佛亡”之语,认为崇佛加剧了阶级矛盾,使皇帝疏于政事,最终导致亡国。其实,辽亡与崇佛的关联,绝非简单的崇佛之故,而是几无限制的崇佛,其深层原因则是统治者及其制定的佛教政策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