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3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教育   3214篇
科学研究   89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71篇
综合类   340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7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481篇
  2011年   539篇
  2010年   386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当前出版印刷业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笔者自己的切身体会,阐述了当前出版印刷行业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对图书馆采编以及图书保护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2.
版权的争取、让渡与公众信息权利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是作者在商业出版者垄断学术出版市场背景下主体意识的觉醒。通过对版权的争取、让渡而保留部分版权来促进学术交流,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众的学术信息权利。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33.
关于实行公共借阅权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蓓 《图书馆杂志》2004,23(1):7-9,43
本文从公共借阅权的基本定义和发展过程出发,着重探讨了实施公共借阅权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实施公共借阅权中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并阐述了笔者对公共借阅权在我国是否具有可行性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4.
数字出版物复制权的中外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运用比较方法,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欧盟、中国等关于数字出版物复制权的立法(法律、法规、、条例、文件)进行了横向比较、纵向追溯和分析、研究,在借鉴西方立法的基础上,从作品数字化、暂时复制、复制权的权利限制和例外三方面提出了我国数字出版物复制权立法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35.
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归纳了当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涉及的主要知识产权问题,探讨了具有针对性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6.
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版权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特色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7.
若干新型数字图书保护方法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妮妮 《图书馆论坛》2004,24(1):60-61,54
介绍了目前已有的一些数字图书保护技术,分析了它们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两种离线型新型数字图书安全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38.
文章对图书馆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9.
图书馆在著作权问题上的理念、权利与行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我国著作权保护的总体形势,强调了图书馆活动对待著作权的基本理念,概述了国外图书馆界在著作权博弈过程中采取的立场和行动,提出了中国图书馆界在著作权问题上可以和应该行使的权利  相似文献   
40.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secondary traumatization among child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versus social workers employed at social service departments. In addition, based on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COR) theory, the study examined th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child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contribution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personal resources (mastery), and resources in the workers’ 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social support,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and role stress) to secondary traumatiza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levels of mastery and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contributed negatively to secondary traumatization, whereas exposure to child maltreatment, trauma history, and role stress contributed positively to secondary traumatization. However, no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was found for social support and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The study identifies factors that can prevent distress among professionals such as child protection workers, who are exposed to the trauma of child abuse victims.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