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2篇
教育   247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21.
中国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范式危机,表现在其基本理论范畴的混乱和现实解释力的缺乏,因而需要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点,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核,重建中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2.
论范长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新闻巨子范长江,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创造了一系列新闻奇迹,而且以身作则,作为新闻楷模留下了具有永恒价值的长江精神:求真求实、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精神;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3.
国人自著文学史自窦警凡始,对后来文学史著述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北方的林传甲和南方的黄人.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接受了日本( )川种郎的影响,创造性少.黄人在文学史观上有较大的突破,不仅注意到文学发展的量变进程,也注意到文学史进程中的质变和突变,其文学观至今仍有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但他的<中国文学史>因坊间没有印行,仅为东吴大学堂教本,故流传不广.  相似文献   
124.
昭通诗人樊忠慰运用多元化的创作思维系统,创造意象,建构意境,形成其《精神病日记》组诗瑰奇怪诞、朦胧含蓄、苍凉悲壮的审美特征,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神奇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25.
分析了《雷雨》中繁漪思想性格的特征及其发展,指出了繁漪性格中多面的、立体的、对立的因素,同时简洁勾勒了其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6.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使《汉宫秋》具有诗剧特征。  相似文献   
127.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处非指孔子同一时刻既弦歌又鼓琴,而是综述之义,是弦歌、弹琴活动的合称,其关于孔子弦歌与鼓琴、槁歌与弦歌的记述也不构成排斥性的矛盾或否定。孔子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弹琴一边咏唱,且处陈蔡之围时如此弦歌更显他沉着镇定的心灵境界及乐以象德的情怀。司马迁关于孔子"弦歌"的记载不是来自《庄子》而是来自《孔子家语》等,《庄子》的典故不可信,司马迁也视之为"寓言"而不信。《墨子》中的诵、弦、歌、舞三百如《毛诗传》中的诵、弦、歌、舞,实是指音乐表演方式而非指诗歌分类。  相似文献   
128.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期位居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在文化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应天书院的前身为后晋戚同文讲学的睢阳学舍,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获应天书院赐额,书院日益官学化。北宋时期,应天书院位于州(府)治东,明代嘉靖年间,御史蔡叆改建社学为应天书院,在商丘县城西北隅。郑三俊于万历二十九年建宋范文正公讲院,可以看作是北宋应天书院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9.
《西溪梵隐志》整理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一是未能选择好的版本,承袭原文错误,未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承谬);二是未能正确解读古籍原文,以致产生句读错误(误断)。三是地方文献中有大量的地名、人名和方言俚语,在电脑录入中产生了不少错误(误录)。整理古代文献需要整理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有良好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基础,更需要整理者以戒慎戒惧之心,才能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30.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散文家之一,他的《春秋繁露》,运用“比物联类”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以《春秋》为依托,构筑了关于哲学、政治、道德、人性的庞大思想体系,并据之对当时社会进行全面观照。他的散文,运用多种技巧,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思想观念,显示了他的精神风貌,在风格上代表了汉代散文众多风格中的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