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7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0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冻酒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冻类酒饮有三类:一是指冰镇酒,体现的是酒的一种冷饮方式;二是指天寒时节酿造而成的酒;三是指在天寒时节酿造并经过冷冻处理的酒,体现的是一种酿酒工艺。“冻酒”得名之由属于第三类。冻酒是古代吐鲁番地区“冻葡萄酒”这种优质葡萄酒的简称和特称。同时,本文对冰镇酒和冻酒的产生时间、传播途径和发展以及“冻酒”一名的消亡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
毛泽东、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毛泽东与梁漱溟在中国农村、农民问题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我们今天进一步解决和研究“三农”问题,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农民问题仍然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合作化道路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3.
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是昆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对于粱氏生卒年及《浣纱记》的创作时间,学界存在争论。经考证,梁生于正德十五年庚辰(公元1520年1月-1521年2月),卒于万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2月~公元1593年2月);《浣纱记》创作于嘉靖末年,约公元1562-1566年间。  相似文献   
74.
梁启超是近代国学大师,他在文献学理论创新上取得巨大成就,在辑佚学上主要讨论了辑佚产生原因、辑佚起源、辑佚的界定、辑佚的取材、鉴定辑佚书优劣标准、辑佚的价值等理论问题,开启了辑佚理论研究的先河,奠定了辑佚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5.
梁祝故事属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完全可能无中生有,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改造,其流传过程也就是创作和加工的过程.南北朝至唐的现存文献未见有言及梁祝事者,旧传<金楼子>、<宣室志>有相关记载之说不足为信.由<五代史补>关于李涛歇后诗的纪事中言及"梁山(伯)"的记载可推断五代时已有关于梁祝的传说.梁祝故事在宋代开始流行,并见诸诗词当中,在元明清时期经后人不断加工演绎,于元曲、传奇当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76.
诸葛亮由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演进为古今忠臣的代表和智慧的化身。其人性色彩逐渐褪去,文化符号逐渐彰显。民族审美心理对诸葛亮的重塑使得“诸葛亮”由专有人名变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诸葛亮”具有超时空的生命力和渗透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7.
甲午战败后,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救亡和变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进行合作。张之洞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由于在思想等方面的矛盾,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78.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也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坚定追随者,然而最后他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了维新派小说理论的对立面。以吴趼人的《恨海》为例,揭示吴趼人在创作上悖离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原因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79.
研究系较早关注和提倡国民外交。一战结束后,研究系围绕巴黎和会积极开展国民外交活动,或制造国民外交舆论声势、或组织国民外交团体、或参与政府外交决策、或派遣代表赴欧考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成为战后国民外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陈亮、叶适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学者,其德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独有的实用德育价值观,重视用实际效果来检验人们的道德观,这不仅在我国伦理道德思想史上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实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亦正是值得我们现代德育价值观所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