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34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9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21.
彝族历史上曾长时间存在过母权制,至今云南昙华山彝族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母权制残余,如双系家庭、从妻居、男不娶女不嫁、舅权等,妇女在生产生活乃至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2.
彝族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彝族立足于世的根本。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经济文化联姻互动的21世纪,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视对彝族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3.
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人生哲理等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性知识传统、诗性传统、群众性等方面。《玛牧特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个案,它是一部“活”的典籍,在彝族认同的实现、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依然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王洁 《铜仁学院学报》2008,10(3):116-118
班固的《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它对《七略》中的图书叙录全部删除而代之以目录注释,这些注释对书籍的状况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除介绍作者、图书内容外,还反映存佚残缺、真伪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一方法开创后,图书的目录注释以此为端倪,在以后的目录学著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5.
唐代李朝威所作《柳毅传》,既具思想性,又具艺术性,故对后世影响极大。国家邮政局2004年印发《柳毅传书》特种邮票时,曾引发了一场故事原地纷争。笔者通过对早期传奇创作的取材,故事主人公原籍,洞庭湖的传说产生的背景与遗迹,文献记载与文化积淀诸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柳毅传》故事原地在洞庭湖。  相似文献   
126.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狐意象,源于远古时期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两汉时期,它呈现出瑞兽和妖兽的双重身分。从六朝到唐代,狐在被神化和妖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在向人的方向发展,逐渐获得人的外形和气质。到了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和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聊斋志异》中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的狐意象,既是作者寄托情感、慰藉心灵、超越现实、实现生命价值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7.
《经义述闻》为清代著名的训诂著作,文章对其训诂方法从训释方法和考证词义的方法两个角度着眼,分为因声求义、形训、据境为训、比勘互参、训诂类比等,并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8.
本文从红河地方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以云南红河彝族和个旧锡文化的关系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历史上锡文化在建筑门饰、铸造钱币和青铜器、近现代工业中的各种功用,红河彝族在土地资源、物资供应、劳动力、生态环境等方面对锡文化的贡献,提出了对锡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9.
伊尹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时期的著名宰相。自先秦以来的文献典籍对伊尹记叙颇多,通过对不同史料的阐释和理解,后人用各种形式纪念和缅怀伊尹。如今,有关伊尹的纪念性遗迹广布河洛和豫东鲁西南两个区域。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史迹的梳理研究可知,伊尹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河洛地区。研究伊尹形象的文化意义,对进一步研究开发河洛文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0.
塔甸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村落,在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该村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社会经济现代性变迁的问题。当地彝族在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下,积极进行着自我文化选择和实践,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地方性进行重建和创新,试图探索一条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全面融入全球一体化和民族国家经济生产和消费体系中,在获得现代性的同时,有效地保持自己的地方性、传统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