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13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3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61.
研究了《明太祖宝训》,认为朱元璋对祥瑞的态度非常客观理性,不仅对获取政权后没有沾沾自喜,还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将百姓的幸福视为真正的国之祥瑞,展现了一贯的民本情结;该书文中言词恳切,措辞强硬,虽可能经过润饰,但不太像一般儒臣的手笔,这大大增加了这些言论的可信度,至少表明了朱元璋本人的相对真实的思想和理念;对比后世明代帝王官修史书,《明太祖宝训》的忧患意识最为明晰强烈。  相似文献   
62.
朱光潜在中国现代性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构建起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之路。然而,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及特殊且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朱光潜心理美学思想的构建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其对西方现代美学及文化思想观念的"去语境化"的机械移植,由此破坏了其思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63.
在丝绸之路上,有一定数量的契丹文化遗存.其中,耶律楚材祖孙三代在随蒙元大军西征东讨时,走过丝绸之路并创作了许多诗文.这些诗文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描写边塞战争之作,一类为赠别思归之作.其边塞战争作品包含四类内容,一是征战场景,二是止战优抚,三是劝谏开疆拓土,四是抒写征人思妇之情.其赠别思归作品一为赠别,一为思归,赠别作品主要包含四类,一是惜别伤怀,二是劝说留客,三是欣然相送或劝人建功立业,四是劝诫勉励侄孙后辈;思归作品主要包含两类,一是思亲,二是思乡.  相似文献   
64.
长株潭工业旅游发展是区域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然而发展现状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分析,长株潭工业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吸引力不足;市场需求潜力大,但是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品牌形象。针对现状,建议创新长株潭区域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游客体验感,推出拳头产品;保证客源信息畅通,为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开辟便捷进入通道;区域联动通力展开营销工作,建立长株潭工业旅游网站等。  相似文献   
65.
吕祖谦是宋代著名学者、大理学家,吕祖谦和闽地、闽人及闽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闽人交往密切,不仅和闽地的多位学者有师生之谊,更与朱熹是至交好友。吕祖谦开创的婺学(吕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同是二程理学的分支,二者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66.
朱启钤先生发现并刊刻了传世孤本“髹饰录”,使我国学者和漆器工艺人员能够有机会研读到这本古代漆工留下的专著.深入挖掘“髹饰录”的文献价值,对继承和发展我国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对明代中叶著名诗人朱应登的生平进行了考证与论述,力图勾勒出朱应登一生完整的轮廓,并就其生平中的相关问题及其诗歌创作的大致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8.
朱执信是孙中山革命的忠实追随者,也是“钱币革命论”的拥护者。他结合学理与国情,对经济敏感的货币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阐发见解。其思想前后经历了从金本位论者到货物本位论者的转变.但却未能摆脱金属货币体制下所形成的观念的束缚。他的一些理论观点虽具空想成分。在理论上也欠成熟,但其中包蕴着历史发展的深刻悟性,多少包含正确、合理的的因子,不乏爱国、进步的主张。  相似文献   
69.
文章分别考释了"存、衡、晝、宁(zhù)"等四个古文字。  相似文献   
70.
所谓欲望,包含生理性欲望[本能]和满足生理性欲望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加欲]及理性的所望[希望]等意义。朱熹认为先验具有的道德性和属于人之自然本能的生理性欲望是天理。然而,他指出存在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的加欲。在他看来,加欲必然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成为私欲的根据。与之相反,王夫之认为加欲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王夫之的观点,加欲不是私欲的根源,私欲也不是加欲的直接结果。朱熹想通过消除利己心恢复先验地存在的普遍之道德原理来解决与现实相关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先验普遍的道德原理之存在不是被确认的事实,而是一个信念体系,因此对同意此观点的人可以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而对不同意此观点的人,有可能成为空谈。王夫之把不断变化的气之运行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认为生理性欲望的发现和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的加欲和私人欲望的私欲等不应是被排除的对象,而应是被调整的对象。在他看来,所谓人生不是由先验不变的道德伦理构成,生物学的欲望与不停地重新形成的道德原理有机结合,实现公共义的人生。这种观点深刻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具体现实之重要性,对生活中必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等能够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因此,这种欲望观可以说是指向由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调和而形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