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830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77篇
信息传播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敦煌唐写本P.2529号卷子系现存敦煌写本《诗经》中篇幅最长者,并被认为是"依六朝善本"抄成。从文字学的角度予以考释,发现其中的"古文"、"籀文",不仅有利于对《毛诗》原文意义的理解,而且对研究汉字的古音、古义和最初的形义关系都有重要的实证意义。本字、源字、正字为准确理解诗句意义,厘清学界争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外,其中的通假字和简体字,对于研究古音通假和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了黄州诗词恬淡、清空的艺术境界,具有至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3.
惠州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基于苏轼作为寓惠时期的历史名人为惠州文化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等缘由,选择以苏轼及其诗文为视角,可以领略到惠州文化海纳百川、宽待来者的开放心态,热心仗义、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人文风尚等特征。体会惠州文化的包容性内涵并努力使之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资源,能为创建更加美好的惠州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4.
释赞宁<宋高僧传>是承继释慧皎<高僧传>、释道宣<续高僧传>编撰而成.从身份上来看,因释赞宁与最高统治者关系密切,故<宋高僧传>具有官修性质,而其他二部僧传却带有私修性质.  相似文献   
65.
《儿女英雄传》素以语言美著称于世,费致德先生将其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译本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杂合是翻译的普遍特性,可以为译文引进源语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异质性成分。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特色,并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6.
旅居香港后期,施叔青将自己对于生活了十七年的香港的爱恋,化为史诗般的波涛汹涌之作《香港三部曲》,以风尘女子黄得云的传奇一生串连起香港自开埠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香港百年沧桑的殖民史和社会变迁,为后人留下一部香江风情图录。  相似文献   
67.
在甘肃,说起古树名木,人们都会说起“左公柳”。其实,当年左宗棠督陕甘时,号令军民沿陕甘驿道、甘新驿道栽植的树木不过是一些西北人常见的耐旱树种,比如旱柳、榆树、小叶杨、新疆杨等等,但人们宁愿抛弃更加名贵的树木而首先对“左公柳”津津乐道,说明“左公柳”对西北、对甘肃的人文历史影响太深了。  相似文献   
68.
姓氏名号的研究是文化史研究院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作好这项研究 ,首先必须在各个历史时段 ,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 ,对《左传》人名中反映的词汇意义、附加意义、人文背景及《左传》的姓与氏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有助于为我国姓氏名号的建立提供有价值的、可靠的素材  相似文献   
69.
<水浒传>中很少写女性,即使写了几个女性,要么丑陋彪悍,使她们男性化,要么风流淫荡,让她们成为好汉们的刀下鬼,但不能据此认为梁山英雄仇视女性.透过对<水浒>人物武松、石秀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英雄并非无情种,是梁山泊的那种"非人"生活环境使人无法得到人类正常的情爱,而男女情爱对于维系一个社会或集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梁山向何处去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70.
鲁迅与胡适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们在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材料等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意见.这些意见虽然是针对他们那个时代特点提出来的,但由于旧的教育思想还残存在今天许多人的头脑中,因此它们对21世纪的基础教育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