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277篇
科学研究   9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27篇
综合类   15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珠江三角洲富裕乡镇体育发展新特点及其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珠江三角洲富裕乡镇体育活动规模之大,人们参与的热情之高,均属全国之首,为广大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充当了“龙头”,做了“示范”。阐述了九十年代珠江三角洲富裕乡镇体育的新特点;建立了”北模式”,总结了其成功的基本经验,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为国人展现了一幅乡镇体育发展的蓝图。  相似文献   
12.
利用皖南两县五村社会调查资料,分析各类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其在收入和生活水准上的差别;考察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官方有关农民收入的数据,存在着低估的可能;农户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占大多数,但是如果国家征收土地时满足农民的一定要求,他们仍愿意放弃或出让。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撂讨冀西北坝上4县1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在农业领域实现最佳配置和最有效利用问题。提出了"两业为主吸收"的农村劳动力合理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的去留与农村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的去留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过低的劳动力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到农村,为农村劳动力的“去”与“留”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支农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扩大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乡镇行政机构臃肿,行政制度供给过剩,农村公共教育体制、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符合国家管理的一般规律,制约着和谐农村的构建。因此必须加快乡镇机构、农村教育体制、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医疗保健等各方面的改革步伐,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构建和谐农村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创业教育--农职院校服务"三农"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高学生自我谋职能力和创办小企业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适应了劳动力就业方式的积极转变。对于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农业职业院校来说,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适应了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对大批民营农业企业家、“七小”农场主以及中、初级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全国迅速展开了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由于新农村建设是在长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我国行政管理框架下提出来的,使得新农村建设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冷静思考的八个误区,以警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师资数量不足,质量堪忧,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表明了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层次、质量提升的迫切性,这给从事小学师资培养的高等院校提供了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合理地确定欠发达地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层次定位、市场定向,研究出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培养模式,构建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理论体系,小学教育专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的早期工业化思想来自于他的文化思想,是其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现代化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受制于文化,由于西方的侵略,中国既有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西方式的新的社会结构又没能建立,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亦是文化问题。因此,中国问题的解决,要在重新建设一个社会的组织构造,并将农村的复兴和农业的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进而,他主张中国的工业化应该走一条以培养有效需求为动力的、由农业到工业、以合作社为主体进行非营利式经营的发展道路,我们称之为"迂回式工业化道路"。这一思想与其对中国国情的特殊认识紧密联系,他试图以乡村建设运动的方式实现文化建国,刷新中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但却过于重视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社会变迁,忽视了对工业发展自身规律的探讨。而对国家和政府的未来走向所持的悲观论调又决定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救济方案显得消沉和被动,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但其对农业的重视、对乡村工业的关照、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仍然是其工业化思想的闪光点,这对于现今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