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107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110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心理学各流派一直呈现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主义的对立,这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当时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影响的结果。心理学学科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现代心理学应在科学人文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论,谋求统一的完整的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992.
Pedagogy Without Humanism: Foucault and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ducation is commonly understood 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ducator, who already is a subject, and the child, who has to become a subject by means of the pedag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educator. Postmodernism has seriously challenged the common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e question therefore is what his challenge entail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In this paper this question is taken up in the context of a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s manipulation and education as communi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manipulative concep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ubjectivity, as is the critique leveled against the communicative concept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ubjectivity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a communicativ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Foucault's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and subversion of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man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Although Foucault's work points into the direction of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rimacy of the intersubjective - and in this sense supports a communicativ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 his deconstruction also makes clear that intersubjectivity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a new deep truth about man. This means that pedagogy has to do without humanism.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such a pedagogy without humanism.  相似文献   
993.
文章分析了后现代人文科学中的反传统思潮与科学后现代反传统思潮的互动,指出人文科学自身建构的人文性在科学内部也具有普遍性。我们这个时代在人文科学领域,各种学派已经尝试着建构新的学术理念和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94.
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实践过程中,运用Just Systern体制,在进行读调查基础上,开发出适应读需求的服务项目,为读提供保质保量的服务,体现了以读为主体的工作思路,满足读最大限度的需求。从而确立了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人精神。  相似文献   
995.
以人为本与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形象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形象创意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它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并探讨了如何践行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996.
网络诗歌是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的新的诗歌样式。从十多年我国大陆网络诗歌的发展来看,相对于平媒诗歌,它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解构。网络诗歌的匿名创作放弃了诗人对创作主体角色的承担;颠覆了传统平媒诗中的人文价值观;它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电子媒体的崛起,把诗歌置于全球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国新诗可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实现它在艺术领域的再次复兴。  相似文献   
997.
高校网络传播中的人文精神缺失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传播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受为特征的,以高校大学生为传播对象的新型文化载体。网络本身的虚拟性、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不仅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也造成了人文精神缺失等诸多问题。遏制高校网络传播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校园网络中率先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个体的生命对于理想生存方式的探索,不仅是大学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998.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具正乐于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具有牵制的学生脱颖而出,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共同构件科学,合理的教育过程,以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就是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最新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999.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000.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其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以美国主流传播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以欧洲批判学派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这两种相分离的基本研究范式,这种方法论上的“悖逆”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其实,在方法论上融合两者的传播学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