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8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教育   5207篇
科学研究   1442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381篇
综合类   29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30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285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1050篇
  2012年   674篇
  2011年   617篇
  2010年   436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68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52.
Abundant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 However, there is a large gap in knowledge about the potential mediators that associate peer victimization with problem behaviors and the potential moderators that exacerbate or buffer this association.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whether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problem behaviors and whether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associations were moderated by impulsivity. A sample of 1401 adolescents (50.1% boys, 11–14 years old) complete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peer victimization, impulsivity,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problem behaviors. Gender, ag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were controlled for in the analys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howed that peer victimiz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more problem behaviors, and this association was mediated by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Impulsivity moderated both the direct association (peer victimization  problem behaviors) and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indirect path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problem behaviors). Specifically,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especially stronger for adolescents with higher impulsivity. Identifying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er victim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theory and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53.
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应属于训练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具体的训练方案。竞技状态和训练安排出现的周期性,是科学的规律,训练中必须遵循。但“训练周期”理论不能作为具体的训练安排,由于运动训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整个训练过程实施周期发生改变。因此,必须依据训练的实际变化适时对训练周期进行适当的调节,同时,周期的划分和具体的训练方法应该依项目特点等情况来安排。  相似文献   
54.
文章简单介绍宣城市30万Nm/d液化天然气项目的设计,并对设计中难以把握或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了重点说明。  相似文献   
55.
《普罗米修斯》2012,30(1):29-39
This paper advances a first‐pass theory of change in the styling of objects of domestic utility. It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the expressive potential of design for the maker, the user and the designer exists in tension with other desirable properties of the designed artefact. Respectively these are mass availability, conformity to professionally‐defined ideas of good taste, and the demands of function and marketability. The theory is illustrated by reference to the emergence and subsequent dilution of three design movements; Arts and Crafts, Art Nouveau and certain versions of Modernism.  相似文献   
56.
2002年中国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02年中国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状况分九个部分进行述评:社科学术期刊的基本理论问题;质量是社科学术期刊研究的永恒主题;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过程;编者·作者·读者;社科学术期刊管理;核心期刊逐渐成为研究的亮点;网络环境下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社科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57.
科技期刊假冒网站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专家审稿意见是决定稿件能否被录用的重要依据.为了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进行稿件处理,文章归纳了专家审稿意见的类型,针对几种典型的审稿意见进行了实例分析,并给出了如何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的体会.  相似文献   
58.
张宏  赵丽莹  李航  杜燕 《编辑学报》2016,28(2):139-141
从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三者关系入手,分析三者的态度对论文取舍的决定性作用.将评审专家意见进行分类,并根据作者修改论文时对专家意见的不同回应态度,分析、总结其对论文的审稿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为此提出编辑的应对策略,并以一实例进行验证.认为编辑的正确应对既能平衡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分歧,又能提升作者的论文撰写能力.这为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进一步吸引到更多、更高水平的论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9.
[目的/意义]通过探讨多角色馆员协同工作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图书荐购系统的构建与完善,为其他高校图书馆建设图书荐购系统、提升读者荐书的积极性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荐购系统建设实践为例,从传统与新型荐书系统对比、协同工作模式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等方面出发,全面解读协同工作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新型图书荐购系统建设实践,并对该图书荐购系统建设的实践进行思考。[结果/结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多角色馆员协作模式,构建智能化、特色化的图书荐购系统,提高用户荐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科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开发一个功能丰富、荐书反馈及时的图书荐购系统有助于改善高校图书馆读者荐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0.
耿同劲 《天中学刊》2004,19(3):25-27
从历史的角度冷静的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变革,可以发现这一变革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逻辑起点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的增量改革不但为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为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定了路径,目前甚至将来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80年代增量改革演进的必然逻辑;我国之所以能在大变革的同时保持相对稳定。在于我国特有的初始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