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明代的安徽,人们自然会想到当时以至后来在全国闻名遐尔的两大地域人群:凤阳乞丐和徽州朝奉。明代的凤阳府和徽州府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凤阳府是“龙兴之地”、“帝王之乡”,而徽州府则是“商贾之乡”、“文献之国”;前者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而后者在经济和文化上则占有绝对优势。明代这两个府的教育各具特色.尤其是书院教育更是出现各异的发展。对两府的书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书院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综合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明清时期,徽州府所属的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六县是个商贾之乡,其商人统称为徽商或徽州商帮(因唐时在此设置新安郡,故又称新安商人)。徽商人数之众多,活动范围之广阔、拥有资本之雄厚都居当时全国十余个大商帮之冠。这样一个执当时商界之牛耳的著名商帮,却对儒学教育情有独钟。明嘉靖、万历时期文坛上的“后五子”之一,曾官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由于徽商长年经商在外,于是徽商妇独自承担起教子重任。本文从徽商妇对教子的高度重视、徽商妇教子的内容、徽商妇教子的艺术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具体揭示徽商妇在家庭教育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83年张海鹏率先在国内高校组建团队研究徽商,是徽商和徽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不能甘心徽商在中国,而徽商研究在海外的现实;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作用与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优势,目标是超越、创新、开拓;张先生始终奉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并身体力行,树立榜样,从而促进了徽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郑玉认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就是培养心中唯存"天理",无私无欲的圣人;"和会朱陆"、耕读相兼、读书与游历相结合的原则是郑玉教育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关于学习方法,郑玉特别强调的是小处着手与大处着眼、学与用、文与理、释疑与阙疑的结合;而居敬存善和自诚不欺则是郑玉着重强调的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徽州书院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形成于唐、五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从宋代起,书院数量的多少就成了衡量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程度和学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徽州的书院一直十分发达,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徽州学术的繁荣和徽商的兴起,徽州的书院更是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明末即有“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①之说。本文就徽州书院的若干问题进行粗略地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徽州书院数量考 从宋到清,徽州地区到底存在过多少书院?据吴景贤的《安徽书院志》所记,从未到…  相似文献   
17.
18.
途程是指地理、水陆交通路线方面的知识。途程对古代土。商、行旅的重要性,正如明人在《合刻水陆路程叙》中所说的:“天下中国以至于九夷八蛮之地,莫不由舟车而至,名山大川以至于海隅日出之表,莫不由遵道而行。舟非水不行,车非陆不至,乃水陆莫不有程途。无程途,滔滔天下令人迷津,茫茫山河令人裹足,行必由径,篡人迷途,故差毫厘失千里者也。于是有水陆路程之设,使天下仕者知生于朝,耕者知耕于野,商贾知藏于市,行旅知出于途,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往不适。使海内仕耕商旅,由天下之达道,登天下之正路,恍然驾轻车,就熟路……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徽州以“徽商”作为文化发展的酵母,酝酿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徽人崇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和徽商有力的经济支持,造就了昌盛的徽州教育。发达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教育无不是由低级走向高级。因此,参与基础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徽州塾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为其专制主义集权政治服务,朱元璋对立法工作非常重视。他把“纪纲法度”作为“为治之本”,列为建国之初的“先务”。朱元璋在其统治时期,除积极制定、颁布,并屡次修改和补充王朝的根本大法——《大明律》外,还颁布了亲自编纂的重要法典——《大诰》四编及一系列临时峻令和条例。这些律、诰、例、令互为补充,形成明初严密的法律体系,是统治阶级科罪量刑的主要依据。在积极制定和完善法律的过程中,朱元璋是用什么思想来指导官吏们用刑的呢?他的用刑思想与实践是否一致呢?本文略作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