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唐五代敦煌饮食中的饼浅探──敦煌饮食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饼,在中国古代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哪一种食物像饼这样强烈地影响了中国的饮食风俗。但由于史料记载的零乱和语焉不详,致使我们今天对史籍中记载的各种饼的原料、形状、大小、制作方法等详情所知甚少;一些饼的形制究竟怎样,长期以来为学者们所关注并引起争论;但仍然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所幸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关于饼的记载,有些是普遍流行于中国北方的饼的名称,而大量的则是敦煌当地的食品;更为可贵的是许多帐籍中记录了各种讲的制作原料、制作工具和用料之多少,有些饼的名称是其他史料中所没有的,更显其资料的…  相似文献   
22.
"伏羲"又写作"庖牺","庖"即庖厨,"牺"即完整的动物,"庖牺"应即对饮食文明有贡献而名之的古圣人符号。伏羲对饮食文明的贡献,归结起来,有以下方面:发明了家居,居室内有了灶台、火塘,改变了"饥即求食,饱即弃馀"的饮食方式,有了一定的餐制;改进了狩猎和捕鱼的方法,使食原料从采集、狩猎到驯养以取给,对自然有了一定的支配力,饮食原料有了一定的保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号以"庖牺"。伏羲可谓华夏饮食文明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23.
高启安 《寻根》2000,(4):23-27
中国古代将生活在西北的少数民族称作“胡人”,他们的风俗习惯被称作“胡风”。饮食胡风,即饮食风俗中的胡风现象。由于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中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敦煌的饮食胡风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托起明天的辉煌——“敦煌学:21世纪展望”座谈会述要世纪之交,既是敦煌藏经洞打开一百周年纪念日,也是敦煌学走过一个整世纪的日子。如何认真地总结一百年来敦煌学研究历程,展望下个世纪敦煌学发展前景,这是每个敦煌学研究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5月9日,由甘肃...  相似文献   
25.
文章介绍了日本京都兴圣寺现存的<大唐西域记>抄本,并与今存的其他各种版本的<大唐西域记>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兴圣寺所藏抄本为存世最早.  相似文献   
26.
唐五代敦煌人的饮食品种,除了近三十种饼以外,还有其他不少的非饼类食物,有、炒面、冷、冷淘、水面、饭、油面、粥(粥、浆水粥、白粥、米浆水)、、、灌肠面、煎胶面、饭、粽子、糌粑、煮菜面、须面等,它们和各种饼一起,构成了敦煌人主要的加工食物品种,是敦煌人膳食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一些食物的出现,反映了敦煌食物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些资料对于帮助学术界解决长期的争论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
"抬羊背子"是裕固族一个特殊的饮食习俗,即将一只羊节解为十二份,按来客尊卑依次敬献。其中"羊背子"——即羊的荐骨部分被视为第一,要敬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这种将"羊背子"敬献最尊贵客人的习俗,还流行在蒙古、撒拉等族当中,元代称作"羊背皮",明代宫廷饮食继承了元代的这一习俗,宴饮活动中有"羊背皮"一味,属于上桌之肴馔。  相似文献   
28.
流传在甘肃的“五更词”研究高启安敦煌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属于民间文学;一些即便是僧侣们为宣扬佛教而创作的宣传品,也大量借用了民间文学的形式。比如,属于敦煌歌辞的《五更转》,虽然其大部分内容是宣传佛教思想,劝化人们皈依佛教和阐明宗教义理,但其形式,却借...  相似文献   
29.
高启安 《家教指南》2011,(4):119-1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打着各种旗号的外国探险队、间谍纷至沓来,其中日本人不在少数。除国人熟知的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外,在这之前还有数拨。最早来甘肃的是1888年的浦敬一和藤岛武彦等人,继之路过甘肃的主要还有大谷探险队的渡边哲信和堀贤雄,以及藤本强、林出贤次郎、波多野养作等人次。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关于当时甘肃的种种记载,成为日本人最早的反映甘肃情况的史料。  相似文献   
30.
近几年来,随着一大批高等学校的恢复重建和新建,学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大增,而贡量却不同程度有所下降,有些学报质量与主办学校的地位极难相符。高校学报如不改革,迅速提高其质量,那么,长期以来形成的在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界的崇高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影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铁饭碗”现象,缺乏竞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