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从文化好奇到文化战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2004年3月1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前不久,他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堪萨斯州托尼科市30多名中学生写给他的信。在信中,美国中学生向他提了54个问题。其中“温总理,你会不会武术?”引发了我们对文化交流中好奇心理的反思。 美国中学生“温总理,你会不会武术?”之问,是不同文化交往中的常态,是一个文化社群对另一种文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想象使然。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对西方即萌发过此类好奇,产生过这样和那样的想象,如从对西方坚船利炮和新型工业的想象,到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式现代化的向往。同样,十七世纪以前,中国也是西方为之神往的异邦;十八世纪,中国则成为西方启蒙  相似文献   
42.
本文将2008-2011年传统武术研究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在传统武术历史研究中,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和武术流派的发展;在武术文化研究中,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器械文化、侠文化。第二,在地域武术研究中,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促进了地域武术研究;在太极拳研究中,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  相似文献   
43.
本研究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为主要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事实, 通过剖析近代武术文化生产的时代特征,从权力与知识的角度阐释近代社会精英参与并主导武术文化范式变革的本质。研究认为:在近代“救亡”主题下,社会精英的介入改变了武术原有的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的“小传统”形态,使武术在文化范式上进入“大传统”的范畴之内。而武术救亡作为社会精英理念的“顶层设计”,则须经过“知识”的俗世化才能够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最终形成近代国家救亡全民化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44.
传统体育养生研究中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的失衡是“斯诺命题”的次级表达,具体表现为技术主义与非人格化倾向日渐凸显,而社会文化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社会文化层面的关注,不仅难以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在国家与社会、中国与西方国家中的互动问题,而且也不利于从历史维度去认知人、生命与健康的相互关系。有鉴于此,汲取新文化史“注重文化分析与微观研究、关注日常生活和底层民众、强调符号和意义的深度阐释”等方法论启示,为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社会文化向度”探索新路径,以增益传统体育养生“科学与人文”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45.
市场博弈与博弈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提出市场博弈和博弈营销的概念,以加深对市场竞争格局和营销决策的认识。并通过引用博弈论的部分结论,为建设新的市场机制与采用新的营销决策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4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人类搏击行为展开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考察。研究发现,搏击作为表征人类暴力的身体文化实践形式,在其走向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以暴力规训而实现“生活化转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枢机。具体表现为:对身体暴力“弱化”的规训,使搏击体育化为一种运动,而参与人们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构;对身体暴力“泛化”的规训,使得搏击审美化为艺术形式,而参与人们艺术与审美生活方式的建构;对身体暴力“虚化”规训,使得搏击升华、抽象化为一种奋斗拼搏的生活哲学,而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建构。人类搏击的“生活化转向”,对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中国武术话语体系建构以及国际化传播,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7.
摘要:20世纪兴起注重身体“内在感觉”的身体教育与16-20世纪一直倡导“外在指标”进步效果的身体教育结合,日渐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面对现代武术教学长期追求外在指标锻炼效果所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发展困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互动的身体教育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不仅是“外在指标提高与内在感觉深化”的一体化身体教育,而且从内外结合中强化了武术人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了四种武术身体观:分类与系统的身体观、被控制与自主的身体观、超越肢体与人械一体的身体观、意志磨炼与思考想象的身体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遗产既具有增强体质的锻炼特性,又因体验丰富而具有提高兴趣的精神元素,应成为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8.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并探索“改变常人拳,三节四梢微观化透视,时空之练”的求道路径,而且在改造身体时变化了气质,终以“武德和功夫”作为“练以成人”的体现。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  相似文献   
49.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