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376篇
科学研究   15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features of a regional knowledge space and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the region. In particular, the main element of originality of this work is to have singled out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tensity and relevance. We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assets for new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we identify path-dependent processes that allow a region to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in terms of innovation potential. In particular, adopting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we describe the regional knowledge space through four crucial characteristics: 1)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base, 2) technological cumulativeness, 3)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4)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 We then measure to what extent each of the knowledge space’s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ly affects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tensity and relevance of the reg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269 European regions over the period 1996–2012 was organized using data from REGPAT and Eurostat databases. Results show that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 affects positively both the intensity and relevance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European regions and that the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knowledge space show a different impact on the two features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inally, implications for EU policies supporting and stimulating regio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02.
基于11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多元化、网络位势和探索性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关技术多元化与探索性创新正相关;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探索性创新呈倒U字型关系;相关技术多元化对探索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非相关技术多元化;网络位势在相关技术多元化和探索性创新之间具有调节效应,其中联结强度负向调节、位置中心度和结构洞正向调节,网络位势在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和探索性创新之间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603.
为了解决在祖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文章以"双胜"村落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该村落三十多年来传统体育状况历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村民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多元化,现代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衰退,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面临多元文化思想的磨合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从文化的传承、当前的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的准备与接受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都决定了对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04.
在消费者主导的数字化浪潮下,依靠需求方规模经济建立用户价值优势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策略。在对“需求方战略”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了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脉络,按照“动因—过程—结果”的逻辑,归纳出“需求方变化—需求方资源/能力积累—基于需求方的战略选择—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框架,总结利用需求方战略实现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与内在机理。结合时代背景,展望了该领域未来亟待探索的4个方向,以期在新形式下推动需求方战略向前发展,尤其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利用需求方战略驱动创新、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5.
数字创业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行业和领域边界经营,产品多元化战略是驱动数字创业企业迅速成长形成商业生态的重要举措。已有产品多元化影响因素研究从内部资源视角或外部需求视角考虑单一要素的驱动作用,尚未深入探讨各前因要素之间的互动和因果复杂性机制。因此,本文采用fsQCA方法,探究资源侧和需求侧的5个前因条件对数字创业企业产品多元化战略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创业企业的产品多元化驱动机制可分为3种模式:团队—用户质量驱动型、团队—用户数量驱动型、财务—用户驱动型。研究发现,单一的需求因素或单一的资源因素并不能直接驱动数字创业企业进行产品多元化,内部资源与外部需求的结合是数字创业企业进行产品多元化的真正驱动力。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了数字创业企业的产品多元化发展路径,对于把握数字经济背景下创业活动的全新内涵,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6.
与国外隐形冠军企业“专注、聚焦”的发展战略不同,近一半的中国隐形冠军企业选择“多元化”突破发展瓶颈。已有多元化战略影响因素研究大多考虑某单一或多个要素,尚未深入探讨各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因此,基于21家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据,采用fsQCA方法,结合“隐形冠军”及多元化战略研究,探究“供给侧—需求侧—外部环境”前因条件对中国隐形冠军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隐形冠军企业产业内多元化分为需求侧协同型、关系驱动型和技术驱动型3种模式;产业间多元化分为能力驱动型、混合驱动型和环境驱动型3种模式。其中,需求侧驱动为产业内多元化提供内生动力,外部环境是产业间多元化的重要推动力,企业核心能力以不同形式对两类产业多元化起到显著驱动效应。本文基于组态观的整体视角,检验和拓展了中国情境下隐形冠军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对于克服隐形冠军企业“成长的天花板”,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7.
智能制造正加速产业变革和产业链条重塑,为产业链韧性生成及增强提供了新动力。基于功能和过程视角,从补链、延链、固链、强链4个方面阐释智能制造对工业韧性的提升效应,提炼出工业结构多样化和技能结构高级化双重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搜集了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识别智能制造对工业韧性的提升效应和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智能制造显著提升了工业韧性,且经过改用工具变量估计法、使用遗漏变量敏感性分析法、排除同期其他政策干扰等系列稳健性测验后,智能制造的韧性提升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智能制造对工业韧性的提升效应在大中城市、胡焕庸线东侧城市以及工业型城市更为强劲。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智能制造通过增进工业结构多样化和促进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进而提升了工业韧性。研究结论为厘清智能制造影响工业韧性的因果逻辑和传导渠道提供了经验证据,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新见解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